任何一位食用菌從業人員不管你是企業還是科研所甚至菇農都會不同程度的引進食用菌菌種,很多人引種都有自己的經驗所得,做的非常成功,但也有的用戶引種失敗造成很大損失。那么怎樣才能科學引種?筆者談點自己的體會。
1、一定要了解供種單位。雖然多數菌種的最初來源都是科研單位或大專院校,如金針菇三明一號是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選育等,但是由于多次引種和各級菌種的分散生產,以及生產這的專業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相差懸殊,造成分散在生產著手中的菌種差異較大,同物異名、同名異物的情況時有發生,甚至一些生產著對所用菌種的品種名稱、基本性狀都不甚明了。因此,為了確保引種質量,一定要多做一些咨詢,詳細了解供種單位的專業技術和設備條件。一般來講那些享有盛名的供種單位一般都有德高望重的老學者壓陣,如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有黃年來、郭美英等;華中農業大學過去有已仙去的楊新美教授,現在有呂作舟教授等;中國農科院有王賀祥、張金霞等。有人說引種先看人品不無道理。
2、先了解品種最重要。任何一種人工栽培的食用菌,都有性狀各異的眾多品種,如黑木耳、香菇有早熟、晚熟、中晚熟之分;平菇有高溫、低溫、廣溫之分;有的品種對原料也有所區分等。不同品種適宜的環境條件和區域肯定有所不同,生長特點及其適宜的產品形式也有較大差異。所以引種前要盡量多收集有關信息,廣泛了解和比較,也可以多走一走,向以栽培此品種的同行們去了解咨詢,這樣更全面、更客觀的了解到有關品種的特性。
3、了解擬引進菌種的生物學特性和栽培要點。對于已決定引進的菌種,一點要詳細了解其生物學特性、生產性狀和栽培技術要點,如子實體的品質,適宜的培養料配方,出菇周期,發菌和出菇的溫度,抗逆性及抗雜菌、抗病蟲的能力,產品的耐儲性和產量潛能等。如果供種單位連這基本的問題都答不出,那你就別買了。那些凡是什么季節、什么原料、什么地域都可栽培的品種你最好也別買了。另外夸大其詞的生物轉化率比如平菇生物轉化率超出300%,甚至500%你就更不能買了。
4、先試種再擴大。無論你選用了那家的哪一品種,在沒有栽培經驗的情況下,不要急于求成。對于初學者尤其是剛入門的菇農來說,最好選擇2-3個品種同時試種,對于已有栽培經驗的生產著也不要同時更換所有品種,而應先試種。試種期間要仔細觀察記錄,總結經驗后再大規模生產。筆者到一平菇種植戶去看,一個棚里種植了5-6個品種,而且還混雜在一起,那個品種好壞,自己很難說清楚。這個問題要避免。
5、品種一定要配套。食用菌生產著應根據市場和當地氣候條件,選擇一個以上的菇種或品種進行栽培,以提高經濟效益。即使只栽培一種食用菌,其中也有出菇溫度不同的品種,它們適于在不同地區、不同設施條件和在不同季節進行栽培。
另外提醒一句,一個食用菌新品種的問世,要經歷客觀復雜的程序,一般都需要3-5年。那些所謂的食用菌研究所每年都推出幾十個食用菌新品種是不可能的,向這樣的單位引種一定要慎重。(作者MYB轉載請注明來源于易菇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