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積溫法則的主要含義是食用菌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必須從環境中攝取一定的熱量才能完成某一階段的發育,而且食用菌各個發育階段所需要的總熱量是一個常數。食用菌必須在發育起點溫度以上才開始正常生長發育,發育起點溫度以上溫度的總和稱有效積溫。有效積溫受溫度和發育時間兩個因素影響,公式表示為:W=NT,其中W—積溫常數,N—發育天數,T—發育期間的日平均溫度,式中的T應減去發育起點溫度(一般為5℃)。也就是說不同食用菌品種在出菇(耳)前菌絲生長需要達到一定的有效積溫才能出菇(耳),我們常說的食用菌困菌其目的就是使其達到有效積溫,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后熟。如黑木耳長白7號、黑29等中、晚熟品種在代料栽培過程中,長滿菌袋后應后熟10~60天,達到有效積溫后,才可進行開袋催耳,達不到有效積溫不出耳。香菇品種L939和L135在南方福建、浙江表現好,但在吉林省試種后,表現為出菇晚,究其原因是由于南方氣溫高,發菌期短,因此出菇早;而東北地區由于氣候冷涼,發菌期長,在相同時間內達不到有效積溫,所以延遲出菇,表現為第一年不出菇或僅少量出菇。確切的說在有效積溫確定的情況下,在一定溫度范圍內其生長發育的時間與生長期間的溫度呈反相關,也就是說,同一食用菌生長發育所需時間隨溫度的升高而縮短。
不同的食用菌、食用菌不同的菌株其有效積溫都會有所不同,生產中要嚴控。如平菇菌絲生長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生物化學反應,這個反應需要在一定的溫度下才能進行,溫度高低變化明顯會對菌絲的長速數量產生直接影響。平菇接種后,從菌絲萌動至原基分化之前,這段時期稱菌絲生長期。據報道,平菇菌絲生長溫度范圍為10~35℃,最適24~27℃。但我們在生產中發現,平菇菌絲在4~6℃冰箱中仍能生長發育,只是緩慢而已。那么平菇的發育起點溫度和有效積溫究竟是多少? 這個很難確切回答,因為平菇品種繁多,有高溫、低溫、中溫及廣溫之分,又有紫孢側耳、糙皮側耳、漏斗狀側耳等等之分。
在食用菌生產實踐中,有效積溫可作為菇業規劃、引菌種、食用菌生產布局的重要依據。(作者MYB轉載請注明來源于易菇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