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僅僅幾十年的光景,其從業人員的數量、食用菌的總產量就達到了國際領先的地位,但最近幾年由于生產食用菌的成本逐漸增高,菇農的比較經濟效益降低,不少菇農對種菇失去了信心,如何解脫困境,方法很多,走科學種菇的道路或許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科學種菇也是增加菇農收入的主要途徑之一。
筆者認為,菇農必須學會科學種菇,才能在有限的條件下獲得更高的效益。菇農要擺脫廣種薄收的現狀,提倡少種厚收。要把握好幾個方面。首先在品種選擇上,要選擇適宜當地氣候條件、市場需求的品種,最好是經權威部門審定推廣品種,在各地區如黑木耳、香菇等都有早、中、晚熟品種。產量上要以中晚熟品種為主,因地制宜,適當搭配早、晚熟品種;要選擇附近科研育種單位育成的品種,保證菌種的質量。
在栽培技術上,要不斷創新,諸如培養料配方、滅菌方式的改進,出菇階段新的管理技術等,一旦條件成熟,就要迅速推廣應用,切忌墨守成規。筆者調查今年吉林省黑木耳主產區很多耳農采取的小V型口出耳技術不僅提高產量。而且也提高了黑木耳品質,值得廣泛應用。
在栽培措施上,菇農要根據品種的特性來確定栽培的原料、栽培季節、栽培方式。有的菇農為了提高單產水平,大量施用各種肥料(包括化肥),表面上看產量提高,但投入相應增大,菇農并沒有增收,應注重培養料碳氮比的平衡。如今食用菌的病蟲害增多,要進行科學的防治,掌握科學用藥方法。筆者到黑木耳產區調研,發現很多耳農在正在發菌的耳房中熏蒸甲醛消毒藥,這極不科學,甲醛在熏殺雜菌的同時,也必然熏殺黑木耳菌絲。在黑木耳澆水問題上,耳農的傳統觀念認為,黑木耳在出耳階段必須全程灌水,實際上這是誤區,黑木耳需水是有規律的,干養菌、濕出耳是它的習性,必須采取干濕交替,促控用水的方法進行管理。(作者MYB轉載請注明來源于易菇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