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論壇首發】平菇栽培中,很多菇農反映死菇十分普遍,給他們造成了很大損失。死菇的原因很多,筆者發表一點淺見。
一.水分管理不當:主要是水分與空氣濕度失調所致。平菇子實體在生長發育階段要求空氣相對濕度為80%~90%,如果空氣相對濕度低于80%,小菇會因菇體水分大量蒸發而枯萎死亡;如果空氣相對濕度大于95%,菇體吸水過多,會形成水腫,導致病菌感染而腐爛死亡。在現蕾階段,嚴防袋口內積水,濕度過大或直接向菇體淋水,使菇蕾缺氧悶死。同時在出菇階段,靜止高濕影響菇體的蒸騰作用,導致原生質體運轉不暢,營養倒流極容易導致死菇。在水分管理上應看時期、看天氣、看菇質,靈活掌握。以“晴天多噴,陰雨少噴;菇多勤噴,菇少慎噴”和“出菇水要狠,保質水要穩,轉茬水要重,維持水要常”為原則進行科學管水。避免噴施關門水。
二、溫度問題:溫度過高平菇子實體生長適溫在6~28℃。不同品種所需的溫度不同,高溫型品種適溫為24~28℃,中溫型品種適溫為20~24℃,低溫型品種適溫為6~20℃。溫度過高,會造成小菇大量死亡。筆者認為不管什么溫型平菇,最佳的出菇溫度都在15-18度之間較佳。尤其在原基形成后,氣溫驟然上升,出現持續高溫,或遇較低溫度,導致菌柄停止向菌蓋輸送養分,使菇蕾逐漸枯萎死亡。因此菇蕾分化后要注意保持菇房溫度的穩定,及時通風降溫或保溫。
三、通風問題: 通風不良 平菇是好氣性菇,子實體在生長階段,如果通風不良,二氧化碳濃度過高,而氧氣濃度過低,小菇會因缺氧而形成畸形菇或死亡。在出菇階段,菇棚四周可開幾個小窗。冬季栽培平菇,可在每天上午10時打開小窗通風,下午2時結束,但要注意不能讓風直接吹子實體,尤其是夏季的干熱風,冬季的直冷風直吹菇面,菇會大面積死亡。加強通風換氣,是降低相對濕度、防止二氧化碳積聚、避免雜菌孳生、減少死菇的有效措施。
四、菌種問題:生產上要避免使用菌齡過大的菌種,當菌種培養基上方出現珊瑚狀子實體或從瓶蓋縫隙中長出子實體,說明菌種的菌齡已較大,應限制使用。當瓶底積少量黃水時就無使用價值。菌種的最佳用量為栽培料的4%~12%,生料栽培時多,熟料栽培時少,切忌盲目增大用種量。菌種過老,用種量過大,在菌絲尚未長滿或長透培養料時就出現大量幼蕾,因培養料內菌絲尚未達到生理成熟,長到幼菇時得不到養分供應而萎縮死亡。
五、病蟲侵染問題:表現為小菇呈腐熟狀或褐色軟腐狀,最后干枯;濕度大時,呈水漬狀,用手摸死菇發粘。檢查培養料,可見活動的菇蠅、螨類等。菇棚啟用前,要先做好場地的防蟲殺菌工作,撲滅菇蠅、雜菌等。按每1m3用硫磺10~12克,甲醛8~10毫升,敵敵畏1~2毫克,封悶熏蒸24小時,連熏2~3次。老菇房四周還需用石灰水涂刷。這樣基本上能保證整個栽培周期不發生較重的病害。在出菇期一旦發生菇蠅等害蟲危害,對床栽的用菇蟲凈3000倍液直接注入料內,每50千克培養料注2.5~5千克藥劑,但注意床內不能長期積水。對墻式袋栽的,用菇蟲凈3000倍液倒入袋內浸泡1天,第二天倒出多余藥液,連續處理2次即可。蟲害發生初期,可用1.8%阿維菌素乳油2000倍液噴霧防治. 同時特別注意的是過量地施用農藥,產生藥害,也會發生大量死菇。如果施藥后小菇變紅變褐,又查不出病原菌的,大都是由藥害引起。
六、其它原因:1、出菇初期,料面出菇過多過密,造成群體營養不足,致使幼菇死亡。這種死菇的顯著特征是幼菇死亡量大。2、采收成熟的子實體時,床面幼菇受振動、碰傷,引起死亡。3、菌絲體酸堿度在5以下,酸堿度不適,就會出現菇蕾死亡現象。(作者MYB轉載請注明來源于易菇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