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論壇首發】近年來,筆者先后參與多起食用菌菌種質量糾紛案件調查鑒定工作。從心里講我比較偏向于受損失的菇農,但從調查情況看,引發糾紛的菌種有的確實有質量問題,但并非都屬“假冒偽劣”菌種,有的恰恰是通過審定、質量合格、可以合法推廣的“好菌種”。
一般認為,只有“偽劣菌種”才會引起質量糾紛;近年來,為何有些食用菌的優良菌種也頻繁地惹出大麻煩呢?調查發現,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食用菌品種繁多,僅我初步計算市面的平菇菌種就達上百種,黑木耳也有幾十種。菇農盲目購種導致新菌種在不適宜區域或栽培方式或原料問題比較突出 近年來,我國食用菌育種單位明顯增多,品種從育成到推廣步伐加快,新品種層出不窮。同時,食用菌菌種經營門檻低,國家菌種法實施難度性大,經營菌種單位與從業人數急劇增多,菌種經營者整體素質下降。少數菌種經營者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利用菇民購種追“新”求“異”、過度相信食用菌新菌種心理,盲目調入、銷售新品種以獲取最大經濟效益,一些雖經國家、省種子管理部門審定,但未經過本地嚴格試驗、示范的食用菌新菌種直接流入市場,導致市場銷售的食用菌菌種明顯增多。而許多菇農受自身科技文化素質限制,在購買菌種時面對繁多的食用菌菌種時常覺得眼花繚亂、無所適從,盲目相信新菌種、貴菌種、經銷商推薦菌種,致使一些食用菌新菌種被種植在不適宜區域、當地實際情況和自身條件。這是導致食用菌出現減產、進而成為引發食用菌菌種質量糾紛的主要原因。
優質食用菌菌種推廣面積擴大,但部分菌種抗性較弱,在特殊災害年份問題集中暴露 近年來,食用菌優質菌種種植面積明顯擴大。與普通食用菌菌種相比,優質食用菌菌種品質好、銷路暢、價格高,但綜合抗性(包括抗病性、抗蟲性,抗惡劣環境與氣候能力)相對較弱,雖然在正常年份、在栽培管理得當情況下,種植食用菌優質菌種不會出現明顯減產,收入相對較高,但若遇到氣候異常、病蟲害暴發等特殊災害年份,菇農如果應對措施不當,很可能出現明顯減產,進而造成嚴重減收。特別是在氣候多變、災害頻繁、病蟲害種類復雜的老菇區,同一食用菌菌種,在不同年份、不同海拔、不同方式、不同原料栽培,產量表現差異很大,有的菇去年種植的優質菌種表現很好,但在今年卻嚴重減產甚至基本絕收,有的菌種在山區種植災年只是略有減產,但在平原種植卻出現大幅度減產。在特殊災害年份,食用菌優質菌種抗性較弱問題常常集中暴露,致使菌種質量糾紛在這些年時常出現。
菇農科技素質偏低,良種良法未能配套 調查發現,近年來農村很多有知識的青年大量外出打工后,目前從事食用菌生產的菇農,絕大部分是農村家庭婦女與五十歲以上的老人,科技文化素質明顯偏低,有的根本不懂種菇,更談不上科學種菇。多數都是跟幫風,看到別人種菇發財就盲目種菇。眾所周知,食用菌“良種”必須與“良法”配套,才能充分發揮出良種的增產潛力,進而獲得優質高效。但由于菇農科技素質偏低,很多菇農在購種時舍得花錢買優質、高產的“優良菌種”,卻沒有能力落實配套的栽培技術,很多仍然按照常規方法栽培,結果“好菌種”有時并沒有帶來“好收成”。特別是很多優質、高產食用菌新品種對栽培管理有特殊要求,例如周期稍短的香菇栽培中不宜往菌棒上澆大水。黑木耳朵性品種大多耗氧量大,平菇黑色品系的品種不要高溫高濕否則易得黃菇病……,但不少菇農由于缺乏有關知識,并沒有采取相應的措施,栽培管理失當,卻常常誤認為是菌種有問題。另外在病蟲害發生時,有的菇農雖然采取了防治措施,打了很多遍菌藥,但因藥劑選擇失誤、防治時間過晚、施藥方法不當,或者菌藥質量存在問題,技術措施沒有跟上等原因,導致防而無效、勞而無功,也會誤認為是菌種存在問題。
這幾年菌政部門加強宣傳,菇農維權意識明顯增強。菌政管理部門加強了對食用菌《菌種法》的宣傳,在栽培季節菇農購菌種高峰時期,一再告誡菇農購種時必須索要購種憑據并注意保存,并注意留樣品。發現菌種質量存在問題及時向菌政管理部門投訴,菇農的法律意識與維權意識明顯增強。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食用菌“優良菌種”之所以也會惹出大麻煩,客觀原因是氣候與自然災害,主觀原因則是部分食用菌菌種經銷商與菇農科技素質偏低,導致“好菌種”沒有種植到合適的地方,或者沒有管理到“點子”上。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此問題,必須從加強食用菌經銷商培訓與管理,加強食用菌科技知識宣傳,提高食用菌經銷商與菇農科技素質上下功夫,只有這樣,才能使食用菌“好菌種”在推廣過程中盡量減少糾紛,發揮出應有的效益。(作者MYB轉載請注明來源于易菇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