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很多人士認為規?;鞘秤镁a業發展的必由之路或許有些道理。但規?;秤镁洜I狀況如何?是否食用菌栽培規模化效益必然提高?有必要深入探討一下。
隨著食用菌栽培規模的不斷擴大,食用菌病害逐漸上升,成本增加,非生產費用大幅度增加??v觀一系列數據,規模食用菌栽培效益低下的關鍵在于食用菌菌袋成品率的降低、非生產性成本的增加。也就是說,管理成本的增加使本來單位個體效益不高的食用菌業使規模型企業背上沉重的包袱。
我國規?;秤镁髽I的問題或限制因素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管理 管理是食用菌企業發展的最大限制因素。管理在企業的發展中占據相當重要的地位!中國食用菌產業不缺乏技術人才,而缺乏食用菌企業家。不同的人管理同一個食用菌企業,效果不同。也就是說,管理層對這個食用菌企業的生存與發展起決定性的作用。
首先,目前我國食用菌高素質管理人才奇缺。規模型食用菌企業的決策層,絕大多數是轉產型或兼業型企業老板,有的屬于家族式食用菌企業,食用菌專業畢業的很少,真正的管理學專業畢業的也不多。不能否認這些食用菌企業老板的投資勇氣、管理能力和生財之道,但是在食用菌行業,尤其是食用菌行業的特殊性,并非一般能力的人能以玩得轉,轉的好。作為規模食用菌企業的老板,要懂技術,善管理,會用人,調研縝密,決策果斷,胸有大志,心有良謀。而目前存在的問題是有些老板往往拿不起,放不下,看不清問題的關鍵,把不準發展的方向,抓不住工作的重點,往往是胡子眉毛一把抓,抓了芝麻丟了西瓜。其實食用菌老板的工作重點很簡單,用八個字來概括,即:決策、用人、調動、后勤。也就是把握食用菌企業發展的方向,選好用好有能力的人,制定相應政策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做好后期保證。
其次,管理模式落后。很多食用菌企業標明是現代企業,但沿用傳統的管理模式。尤其是集權制的個體企業,部門之間形成親戚鏈條,人情關系濃厚,辦事效率低下,影響食用菌企業正常運轉。一些食用菌企業龐大的管理機構,不僅使食用菌企業形成復雜的人事關系,人和人之間、部門和部門之間,協調困難,權責不清,相互推諉。食用菌本身是一個單位效益很低的行業,靠的是規模效益,要盡量降低非生產性費用。管理成本過大,成為影響食用菌效益低下的致命因素。
再次,技術人員和員工的素質和責任心。食用菌企業效益和效率,關鍵看一個菌袋的成品率,生物轉化率,一個菌袋的成本。而這些指標的最終實現依靠技術人員的努力。而現實生產中,很多規模型食用菌企業,技術人員的技術素養較低,沒有受過專門的訓練和培訓,基本操作不規范,往往是照貓畫虎。更重要的是責任心不強,多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情況。很多情況是由于技術人員的疏忽造成的。再好的品種、再先進的設備、再好的配方,沒有高素質、高責任心的技術人員配合,也無濟于事。
二、原材料
很多食用菌企業,把原料放在限制栽培效益的首位。我經常講,種菇先抓料,越抓越有效。種菇不抓料,從某種意義上講,抓好原料等于栽培成功了一大半。目前我國規?;秤镁髽I在原料方面的最大問題是:原料配方及價格問題。盡管沒有最佳配方,沒有一成不變的地了配方,沒有萬能配方。但是,一些規模型食用菌企業的原料配方存在這樣和那樣的問題。存在配方不合理現象。如:選用標準不合理、變動頻繁、濫用藥物,以及以價格決定成本,等等。對于大型食用菌企業而言,要以效果決定配方,以最終效益決定配方。
由于近幾年食用菌原材料價格上漲較快,給大型食用菌企業帶來巨大的困難。栽培技術過關的食用菌企業可以通過技術和管理得以彌補或緩解原材料的某些缺陷,而對于缺乏經驗的食用菌企業,往往問題百出,損失嚴重。
三、病蟲害
隨著規?;秤镁a業的不斷發展,生產規模越來越大,出現了很多的種菇群,一個產區生產幾百萬袋甚至上千萬袋已不是稀罕事,這樣使我國的食用菌規模及生產水平獲得了提高。但是隨著食用菌種植密度的增大,導致食用菌病蟲害發生的次數和頻率越來越高,食用菌病蟲害的種類增多,病情也越來越復雜,減產乃至絕收的數量大大增加,給當今的食用菌產業造成了很大的經濟損失。如果這種狀況持續下去,將會不同程度地制約著我國現代規?;秤镁a業的發展和經濟效益的進一步提高。如何控制規模化食用菌病蟲害的發生,將是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食用菌同仁必須關注的課題。
病蟲害是規模化食用菌企業的最大限制因素之一,是生產中最為頭痛的事情。這些年來,隨著規?;秤镁a業的發展,食用菌病蟲害不是減少了,而是增多了!控制的難度不是降低了,而是加大了!病蟲害帶來的損失不是越來小了,而是越來越大了!小規模不出現或出現頻率很小的病蟲害,在規?;秤镁髽I頻繁發生。為什么?其主要原因在于當我們實現了群體的規模化,而沒有實施與之相適應的配套措施:環境、品種、原料、防控、管理,等等。
1病蟲害發生和流行的主要特征
由于近幾十年食用菌產業的飛速發展,許多食用菌產區從外地引進大量菌種,沒有充分考慮南北方地域、氣候、原料等的差異,片面輕信言過其次的宣傳,加之引種時檢測不嚴,將本地沒有的病害通過引種引進,使得老病未除,又傳進新的病害。如食用菌的黃菇病、病毒病等等。此外,現在食用菌產區病原混合感染增加,使病蟲害更加復雜化。近年來,許多食用菌產區的侵染性病害大多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病原微生物所致,患病菇的癥狀有些非典型化,缺少診斷的特異性。一些侵染性病害的暴發周期縮短,規律改變,流行次數不定。
2.病蟲害不斷發生的主要因素
首先在病蟲害方面:原有的病蟲害未完全控制,新的病蟲害又不斷發生。如食用菌線蟲病、雞腿菇雞爪病、食用菌褐腐病等等時有發生,而胡桃肉狀菌、鐮孢霉萎縮病、蛛網絲枝霉病等新的食用菌病害發生給食用菌帶來的損失更大。某些病原發生變異,毒力返強,病害控制困難。其次,在種植管理方面缺乏技術,很多食用菌產區缺乏有豐富經驗的食用菌病蟲害防控技術人員,因此對食用菌病蟲害的防控缺乏有關的措施,當發生病蟲害又不懂得及時采取緊急而有效的措施來制止。此外,在病蟲害預防方面不到位,防治程序不合理,消毒措施不力,生產場地衛生條件差,不合理的滅菌方式、不合理的原料處理等,導致一些食用菌的病蟲害在產區時有發生。
3.病蟲害發生的特點和規律。
首先,食用菌病蟲害的發生常常有一定的季節性。因為季節對病原體在外界環境中生存和散播的影響很大。如春末夏初,氣溫稍高,雨水多,濕度大,適合細菌增殖和寄生蟲卵的發育,因此在這季節,多發細菌性傳染病和蟲病。而夏季氣溫高,日照長,不利于病毒的存活。冬季氣候寒冷不利于細菌的繁殖和蟲卵發育,因此細菌性疾病和蟲病少發;但病毒耐低溫,大多在冬春季寒冷季節易發生和流行。其次,季節對蟲害有極大影響,夏季氣溫炎熱、潮濕,有利于菇蚊、菇蠅等大量增殖和活動,加速病害的傳播,由于菇蚊的傳播,所以在夏季和秋季多發。此外,冬季氣候寒冷,為了菇舍的保暖而導致通風不良,食用菌常發生畸形菇等生理性病害等。如今菇棚中種植密度過大,通風不良、溫度過高,使一些侵染性病害一年四季均可發生。
四、產品與市場
規?;秤镁耘嗯c小規模種菇有什么優勢?人力、智力、財力、開發能力!從單位個體的效益來說,規?;秤镁髽I遠遠低于家庭小場。也就是說,如果規模化食用菌企業按照家庭菇場的模式去經營,你將永遠處于虧損的地位!并且規模越大,賠錢越多!因此,規?;秤镁髽I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在產品開發和市場開發上面下功夫。即栽培損失加工補。
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食用菌產品開發滯后,深加工比例小,初級產品多,增值率低,市場占有率低。
但是,我們欣喜地看到,國內一些超規模食用菌企業在這方面有了長足的發展,國內國際市場開發同步,兩條腿走路,食用菌新產品不斷涌現,出現良好的龍形循環現象,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會有大的突破。參考文獻略【作者myb轉載請注明來源于易菇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