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食用菌生產必須在特定的“溫度、光照、濕度、通氣”等條件下進行栽培的特點,嚴格按照“菌種是根本、條件是保證、管理是關鍵三大要素的要求”,為食用菌健壯生長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才能獲得優質高產的豐收。
如何巧妙的調整“溫、光、濕、氣”是優質高產的關鍵,“通氣尤為重要”,是保證食用菌生長的先決條件之一。
有些菇農普遍忽視了各種食用菌的生理特性,食用菌是好氣性真菌,缺氧(風)就很難順利活下去,菌絲生長需要充足的新鮮空氣(氧氣)。缺氧受阻,生長緩慢影響生長發育,甚至菌絲窒息死亡或自溶,遭致子實體生病,雜菌滋生。尤其是菌袋密度偏大時,氧氣供應不足,影響菌絲生長,松袋出菇前期,菌絲分化更快,呼吸更旺,袋內溫度增高,很容易發生燒菌,袋內釋放出發酵酸臭、難聞的異味,并有悶熱感覺;這就更需要加強通風降溫增氧,消除室內污染,凈化環境空氣。
食用菌所用的培養料(基質),在菌絲吃料轉化過程中,釋放二氧化碳氣體(CO2),對食用菌生長有嚴重危害,空氣中含量超過0.3%,如不及時排出,導致菌絲生活力下降,抗逆抗雜性減弱,菇蕾桑椹期枯黃而死,子實體萎縮與出現畸型菇,嚴重影響質量與產量。尤其是夜間放下草簾關上門,二氧化碳積聚增多,排出難聞的發酵臭酸異味,尚有悶熱的感覺,室內空氣污染嚴重。噴水后導致發生“水銹斑”(子實體呈現淺黃色)或蘭色蕈圈(暈),冬季發生較多。“即便把溫室著地前沿的塑料掀起離地20-30cm,與室頂踏板處的塑料扯縫10-20cm,以示通風換氣(夜間收回)。就這樣二氧化碳也是排不出去,因該氣體較重,只離地面40-50cm之間,很難排出去。
南方菇房設有“拔氣筒與通風口的有效措施”,而北方日光溫室生產食用菌弊病多端,不容忽視這個關鍵措施。但必須按照溫、光、濕、氣互相配合的原則進行調節和控制,保證室內空氣流通,新鮮空氣能進入,有害氣體能排出,創造適宜食、藥用菌生長的良好環境。因此,建議“增設簡單的拔氣筒與通風口”。設直徑20-25cm圓筒式拔氣筒,離地面50cm,用三個腿支撐起來,或吊起來,材質以5寸磁管直伸室外,或用紙殼卷筒,室外部分用油氈卷筒,每隔3米設1個離地面50cm分開40cm見方通風口。距口1.5米處離地面又1.5米增設40cm見方通風換氣口(三者成品字形),為緩解降溫保濕,用60cm見方木板或紙殼,距通風口墻15cm處設迎風障,以免進風直撲菌墻(袋、床),讓進風緩慢分散,并起到保濕作用。增設這兩項有效措施,二氧化碳隨時可被吸走,晝夜起到通風換氣、排出二氧化碳的作用,配合室前沿的塑料掀縫與室頂踏板處的塑料的扯縫,靈活掌握,控制調節隨時將掀、扯縫開、閉的配合作用,從而達到消除悶熱異味,解除污染環境,空氣新鮮,達到凈化小氣候,尤其是寒冷季節,不便與掀起與扯縫時,那就更顯拔氣筒與通風換氣口的作用。“這是養菇業最關鍵的要求”。創造生產菇類順利茁壯生長,獲得優質高產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