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論壇首發】大家知道,在自然界中,食用菌是以孢子為繁殖體,而以菌絲體或休眠體越冬。在環境適宜時,菌絲可以從周圍基質中吸取營養,年復一年的產生子實體,并釋放孢子,這種繁殖稱為有性繁殖。在條件不適時,菌絲死亡或產生無性孢子,或以休眠體渡過不良環境,到條件適合時再恢復生長,這種繁殖稱為無性繁殖。食用菌的生活史是由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兩個部分組成的。大自然食用菌生長規律給人工栽培的食用菌帶來了很好的啟迪。
人工栽培的食用菌主要分兩個階段,一是發菌階段也叫營養生長階段,而是出菇階段也稱生殖階段。其中菌絲生長階段非常重要,主要是構建菌體,才能為進入生殖期,為繁殖群體打好基礎。
食用菌菌絲生長的實質就是細胞的伸長或長大,然后進行體細胞分裂,數量增多。人工栽培菌絲生長在培養料中,也同樣是壯大菌落,把養料轉化為生物量,通過代謝,形成龐大的菌絲體,為生殖生長提供物質基礎。
目前,食用菌由菌絲頂端發生的生長已經獲得了形態學和細胞學的證據。菌絲頂端泡囊的積累導致了頂端的延長生長。
食用菌菌絲生長和其它生物一樣,都是有節奏和規律的。按其規律可分為5個階段:
1、生長遲緩期,是菌種適應新環境,新基質過程,它類似于農作物的緩苗期。其長短受以下因素制約:①菌種特性。②菌齡。③溫度。④營養。
2、快速生長期或對數期,菌絲生長很快,呈直線上升,但不能總是快,受以下幾方面制約:①氧氣耗盡。②養料耗盡。代謝廢氣積累。
3、進入減速期。
4、停頓期。
5、衰亡期,菌絲開始自溶,逐漸失去活性。
那么影響食用菌菌絲生長規律有那些呢?
1、營養。盡管食用菌攝取營養的方式不同(腐生、共生和寄生),所攝取營養物質的來源也不同,但為了維持生命活動需要,食用菌對營養物質的需求卻基本相同,大致包括碳源、氮源、無機鹽類及生長因素四大類營養物質。在食用菌的生長發育過程中,培養基中氮的濃度對食用菌的生長發育影響較大。不同的食用菌、不同的的生長發育階段對碳氮比的要求有一定的差異。一般說來,菌絲生長階段要求含氮量較高,以碳氮比(15~20):1為宜,含氮量過低,菌絲生長緩慢;在考慮碳氮比時,不是按大分子聚合物中所含的碳或氮的比例,而是以高分子化合物解聚后所產生的可溶性化合物的量為依據。一般來說,食用菌菌絲迅速生長期,其基質的碳氮比高,往往有利于脂肪的合成。在孢子萌發的前期需碳氮比高,后期碳氮比低,說明其內呼吸作用在前期需動用并消耗其所儲存的脂質和糖類,而在后期需動用并消耗儲存的蛋白質和核酸等主要含氮的物質。
2.溫度
食用菌對環境溫度的反應規律
在一定溫度范圍內,食用菌的生長速度隨著溫度的升高而成對數生長,超過最適溫度后,隨著溫度的升高而生長速度急劇下降。在最適溫度范圍內,食用菌的營養吸收、物質代謝強度和細胞物質合成的速度都較快,生長速度最高;低于最適溫度,細胞中的酶活性降低,因而生長速度下降;高于最高溫度則可以使酶鈍化,活性降低,甚至失活,導致死亡。一般食用菌的菌絲生長適溫在20~30℃之間。
3.水分和濕度
水是食用菌的組成成分,其菌絲體的含水量在80%左右,子實體含水更高,可達90%。水參與食用菌的新陳代謝,在吸收營養、輸送物質、維持細胞滲透壓平衡、保持細胞生存空間等方面起重要作用。食用菌生活環境中的水分含量多少對食用菌的生產甚至生命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培養料的含水量可用水分在濕料中的百分含量表示。一般適合食用菌菌絲生長的培養料的含水量在60%左右。對于大多數食用菌來說,菌絲體生長階段需要60%~70%的空氣相對濕度。
4.酸堿度(pH值)
食用菌為腐生生活,植物在腐朽過程中會產生有機酸,使食用菌的生活環境的pH值偏低。因此,大多數菌類都適宜在偏酸的環境中生長。適合菌絲生長的pH值一般在3~8之間,以6~6.5為宜,pH值大于7時,生長受阻,pH值大于9時停止生長。由于在食用菌栽培過程中,食用菌分解有機物產生有機酸,使培養基質呈酸性,所以,在配制培養基時應將pH值適當調高,常加石灰水等,使培養料隨菌絲生長逐漸接近最適pH值。
其它如光照、通風等在本文不在闡述。特別注意的是菌種接入培養料袋后都要有一個恢復萌發期,一般都在1-3天。綜上所述,這就不難解釋所謂的“固體菌種1天封面3至5天滿瓶”的虛假技術宣傳是多么荒唐可笑!參考文獻略【作者myb轉載請注明來源于易菇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