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平菇生料發酵栽培望而卻步,覺得發酵栽培很容易出問題,還是熟料栽培安全妥當。筆者提倡有條件的進行平菇生料發酵栽培,畢竟這種技術相對平菇熟料栽培而言,省工省時省燃料。
平菇生料發酵是通過采用物理調控,為自然存在的有益微生物尤其是培養料中的微生物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滿足其生長繁殖,經生化作用后積蓄了平菇生產所需的營養物質。
平菇生料發酵其基本技術流程:培養料預濕——建堆——(60度)一次翻堆——二次翻堆——三次翻堆——上料鋪床(裝袋)接種,根據培養料的新鮮程度共翻3-4次堆;根據氣溫高低不同,一般發酵7-10天。平菇生料發酵技術雖然工藝簡單,容易操作,但如果人工操作要領掌握不好,極易影響發酵質量。在實際生產中,經常出現發酵質量差,不是厭氣發酵的比重大(爛料多),就是冷卻層比重大(生料多),很難達到預期效果。
實質平菇生料發酵類似于巴氏消毒。利用料中產生的生物熱(60度以上)殺死培養料中病原菌以及各類害蟲的卵、幼蟲及成蟲;促使嗜熱性微生物大量繁殖,更加旺盛地分泌水解酶類,在酶的作用下加速分解,形成腐殖質一類化合物供平菇菌絲利用;嗜熱放線菌利用培養料在發酵中殘留的氨轉化為氮源,嗜熱微生物群增殖,加速基質降解,產生聚糖類物質、煙酸、B族維生素及氨基酸等以利平菇菌絲吸收;由于有益的微生物群體活動,原來不能共生的菌類,通過相互交換食餌和生成條件,達到共同生存、發展的目的??偟膩碚f,通過有益微生物群體活動,使培養料在發酵中增加抗氧化物質,集結能量抑制,消減有害的活性氧化成分,大大改善平菇培養料的生態環境條件,促進平菇菌絲的健康生長,從而達到提高平菇產量和質量的目的。
平菇生料發酵在生產實踐中需注意以下幾方面:
(1)堆料高度以季節而定,氣溫高的季節最好是80cm左右為宜。若氣溫低季節可適當加高一些,但也不能過高,堆料過高,則很容易因中部溫度過高而造成營養損耗;同時由于過高的料堆也因物料的軟化導致物料間空隙度縮小而減少供氧量,從而造成局部厭氧發酵。 (2)一定要打好料堆孔。打孔的目的首先是為了防止厭氧發酵,透氣增氧,增加物料間有益微生物菌群繁殖所需的供氧量。保持良好的通氣環境有利于有益微生物的快速繁殖,從而進一步促進物料發酵。建堆后,可用粗木棒從料堆由上向下打穿后并左右晃動,使孔盡可能大些。洞與洞之間的間距約40厘米。
(3)關于覆蓋物問題。覆蓋物最好不用塑料膜,應該以透氣保溫的草簾為好,室外發酵如不加覆蓋物很容易因物料表面水分蒸發而導致料堆表層缺水而造成有益微生物分布不到而處理不周。冬季氣溫低最好是建堆打孔后在離料5~10cm做一小塑料拱棚,順著料堆長的兩面一定要壓實,僅在拱棚的兩頭留一小通風孔,這樣即可形成保溫、保濕、通風的小環境。 (4)發酵料水分掌控問題。在拌料時加水充足的情況下,翻堆時毋須再加水,如果發現料太干,可以考慮往料中加入1%的石灰清水。補水的方法可以直接向料堆噴水,不可太多,等料內有水溢出要立即停止噴水。辨別濕度大小的方法是,取一點培養料,兩指用力擠壓指縫中有水印,應該屬于正常,如無水應屬偏干。參考文獻略【轉載請注明來源于易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