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先對想轉型的同仁說幾句話。目前國內干什么行業都不容易,當然有雄厚背景的例外。至于有些同仁感嘆干食用菌這行很難,但總比什么都不干強。
我很不同意有些同仁的貶低菇農的落伍現狀,而激勵推廣所謂的大工廠化,認為菇農模式該淘汰。說到食用菌轉型,要向高科技勵進,有誰不懂得說,但談何容易哉?因為我國食用菌產業還不是主要靠科技生存。我們從業者一般的知識水平并不高,也沒有多年的科技傳統。也就是說我們沒有這些條件。
中國食用菌產業的最重要資源是人,學識水平一般低下的人。但千萬不要小看這些人。我認為高科技在中國食用菌產業中有得搞,也應該搞,但絕對不是把菇農淘汰出局那種搞法!地球上沒有什么資源比人更可貴,而炎黃子孫這個品種,上蒼早就照顧著,認為中國菇農多所以命賤的想法是不對的。我說過菇農聰明,吃得苦,學得快。論及科學,菇農不僅聰明那么簡單,更重要的是想象力強。黃毅老師感嘆:“菇農有很多創造發明,同樣也在推動食用菌行業向前向前”。“菇農是真正英雄”,相信絕大多少從業者都有同感。.
想象力是科學研究最重要的──愛因斯坦這樣說過。昔日學而優則仕的傳統無疑扼殺了中國食用菌產業的科學發展,但傳統歸傳統,今天歸今天,上蒼賜予菇農的想象本領沒有變。另一方面,我們知道這本領不會因為菇農窮就沒有。我自己的雙親皆出自吉林農村的破落戶,有些同仁說我想象力豐富,我可沒有這種優越性。我們需要的是教育,是機會。不是說每個菇農都可以殺出重圍。成功的機會其實不高。縱觀中國食用菌界的資源局限,愛莫能助,只是提供自力更生機會的社會成本是零。
轉談食用菌科技產出,從業者的質素當然也要論想象力,但遠不及食用菌科學研究那么重要。食用菌科技產出是制造,重點是產品質量的調控。這方面我們菇農真的比較弱。有兩點。其一是菇農場地不夠清潔。其二,食用菌產品規格需要一致的要求,目前看菇農比不上工廠化那么穩定。可能是生產模式使然,更肯定是教育出了問題。
要在中國食用菌大幅提升產品的科技水平,三個要素不可或缺。其一是從業者的知識水平要大幅提升。工藝方面基本上沒有問題,設計也可以,困難在于一般從業者知識不足。需要細節嚴格、精確的產品,菇農做得不夠好。認識很多菇農,很多外地的食用菌優質產品,他們不是不懂得產,而是做不到,或成本要比外地的高。
第二個要點,是中國食用菌產業目前在商標、行業秘密、發明專利等法律上還有好一段路要走。改進了很多,但還有不能漠視的不足之處。思想或知識產權的保障歷來困難,就是先進之邦也頭痛。是非常復雜的學問。我們不一定要仿效西方的知識產權法律與執行的方法,考慮要點及西方遇到的困難會有助。
第三個要點,是食用菌工廠化科技的上升一般是由他人推上去的。以西方為例,發明專利的注冊一定要詳細地公開,專利權只十七年。要持久地維護這專利,發明者要不斷地繼續研究、改進,希望再獲其它有關的發明專利,使十七年后自己的原先發明被自己的新發明替代了。然而,原先的發明早就公開了,其它競爭者也會研究,也會改進,有機會得到改進的注冊而捷足先登。
長江后浪推前浪永遠是食用菌科技發展得好的程序。這就帶來為什么我認為在中國食用菌產業要有自己的商標,有自己的發明專利的重要性。這樣一來,上頭的食用菌科技水平較高的就逼著要發憤圖強,否則會被下面的淘汰。強迫轉型,淘汰了菇農,中國的食用菌產業是拿起石頭砸自己的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