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筆者多次赴食用菌產區,走村串戶,傾聽了不少菇農的心聲。
吉林省某平菇產區,一位李姓菇農,在參軍期間學習了食用菌栽培技術,復員轉業后回到了農村老家,逐步成為遠近聞名的平菇種植大戶。
這位菇農感嘆:現在種菇原料飛漲,人工成本也增高,而菇價始終多年維持一個水平,甚至還下跌。種菇的利潤越來越少,還種什么菇?
這位菇農今年45歲,還有10畝耕地。種玉米能凈收入5000-6000元,每年種菇10000多袋,能基本收入15000元,在當地還算富裕戶,但兩個孩子一個上初中每年需要花費3000元,一個上大學每年需要花費12000元,還有一位老人需要贍養,日子過的很拮據,自己也說,如果平菇每1萬袋能多收入幾千元,日子能寬松些。
所見所聞,有感于隨著食用菌生產成本的增高,菇價的持續低迷,菇農收入的增長速度呈現出了階段性遞減的趨勢。最近菇價雖有階段性的上升,但拋去物價上漲因素、生產成本因素,菇農還是沒得到任何實惠,影響菇農增收的一些長期性、根本性因素并未消除。
因素之一,食用菌產品價格持續低迷。由于食用菌產品銷售不暢、價格低落,菇農增收困難。
因素之二,食用菌產業結構不合理。近十年來,食用菌產品的供求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幾乎所有食用菌產品都呈現出階段性、結構性和區域性的供過于求,食用菌產品價格連年下跌。在告別短缺之后,我國食用菌產業結構性矛盾日益顯露出來,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產品質量不高,大路貨多,名優產品比例低;二是常規品種多,珍稀品種少;初級產品多,加工產品少,精深加工產品更少;三是雖然食用菌生產的區域化分工有了很大進展,但區域比較優勢尚未充分發揮出來,區域性結構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問題。由于結構調整滯后,食用菌產品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脫節,從而導致部分食用菌產品“賣難”和價格下跌,影響了菇農收入的提高。
因素之三,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持。當前,食用菌產業資金供求矛盾非常突出,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一是許多食用菌企業、菇農想貸款也找不到“廟門”。二是農村信用體系不健全,菇農、食用菌企業擔保難、貸款難問題十分突出。
因素之四,深層次的體制問題阻礙食用菌產業發展。如菇農利益得不到切實的保障;菇農一家一戶小規模分散經營如何與國內外市場銜接仍然亟待解決等。
總之,影響菇農收入增長的因素正在發生重大變化,根本上解決菇農增收困難的問題須有新思路:既要從國內外市場需求方面有效拉動食用菌產業增長,更要大力推進食用菌產業和食用菌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加強財政對食用菌產業的扶持力度。如果種菇沒有收益或者是微利,“80后”“90后”勢必不會去種菇。這是個很嚴峻的問題。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