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工廠化食用菌必須選擇符合國情的技術路線。仔細研究,日本及歐洲等食用菌發達國家的工廠化,走的是一條“高投入、高能耗、高產出”,“設施高檔化”,“生產作業高度機械化”,“經營主體單一化、集中化”的技術路線。而我國的國情與這些食用菌發達國家截然不同,如果盲目照搬他們的模式,未必能取得理想效果。我國食用菌工廠化技術路線的選擇與確立,需要在這些食用菌發達國家技術路線和我國現有食用菌工廠化技術路線的取舍中“執其兩端用其中”,以便同符合我國基本國情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具體情況。一是在不斷提高食用菌生產設施水平的同時,注意將建設投入控制在一個可承受的合宜、有效范圍之內;二是確保低能耗、環保性,將能源消耗、食用菌生產過程可能形成的點源污染控制在規定的限度之內;三是經營主體層級化,分散生產與統一經營相結合。
二、我國工廠化食用菌應建立研究開發、試點示范與正規生產有機結合的發展體制。從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到生產的試點示范,再到大范圍的生產推廣,是產業邏輯發展的自然過程。我國食用菌科研機構及科研人員的科研選題與生產的實際需要嚴重脫節,其成果的推廣應用受到制約;另一方面,食用菌生產企業所需要的技術往往難以得到有效、適時的滿足,從而在相當程度上制約了食用菌工廠化的有效發展。要改變這一狀態,需要建立我國食用菌工廠化科技研發與生產單位有機結合的營運機制,使科研與生產有機對接、互為適應,形成研發、示范與正常化生產有機結合、互為促進的聯動發展機制;以此為基礎,不斷推出新的研發課題及項目,開辟、拓展新的工廠化食用菌研發、試點示范與推廣發展領域。
三、完善工廠化食用菌相關產業的關聯發展體系。工廠化食用菌的有效發展,必須建立相關產業協同發展、相互促進的產業關聯發展體系及其運行機制。我國目前環繞工廠化食用菌前承、后向產業的關聯發展體系雖已具有雛形,但相互間縱深層次的配合與協調仍明顯不足,相關產業或項目間相互結合、同為一體的鏈接機制并未全面形成。從根本上改變我國目前工廠化食用菌發展存在的技術裝備、生產手段供應脫節和食用菌產品加工能力落后現象,以便進一步完善、強化我國工廠化食用菌產業鏈條,提高工廠化食用菌發展的關聯經濟效應,必須高度重視工廠化食用菌與其前承、后向產業包括菇房設施及設備制造業、菌用專用品生產業與食用菌產品加工業的協同發展和互為對接,培育工廠化食用菌與其關聯產業或項目的互利經營機制和同為一體的跨產業(行業)經營組織形式。
四、強化工廠化食用菌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設與發展。工廠化食用菌發展需要有與之要求相適應的經濟、社會環境和健全、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我國目前由于缺乏有效的社會化生產物資供給、市場信息咨詢和規范的技術服務等配套環境及服務體系,工廠化食用菌企業和菇戶所面對的大量非業務經營事務大多都必須自行處理和解決,結果導致其經營與管理水平低,專業化程度低,工廠化食用菌的技術、設施、裝備等方面的優勢難以得到充分發揮,經營活動的經濟效率與效益往往得不到保障。為此,應強力推動工廠化食用菌中介服務組織的全速發展,快速形成以市場為導向的工廠化食用菌產前供應、產中指導、產后營銷的配套服務體系,為工廠化食用菌生產經營單位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專業技術、信息咨詢、生產代工、市場開發與推廣等方面的服務。參考文獻略【轉載請注明來源于易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