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網首發】 一般來說,歐美、日本等食用菌發達國家產業發展是漸進式的,而我國食用菌行業的發展則有所不同,可以說是飛躍式的,僅僅幾十年,從傳統生產模式飛躍到工廠化生產似乎成為主流,但我們不能不清醒的看到,現在中國的食用菌企業并不是在追求滿意,而是在為爭取生存而強調合適。
一、食用菌的供求關系逐漸走向成熟
經過近幾十年的發展,食用菌行業逐漸走向成熟。各主要食用菌產品的產銷規模逐年擴大,市場及供求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已由賣方市場徹底的轉為買方市場,市場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增長速度放慢、生產能力過剩、企業利潤下降等這些行業由成長期向成熟期轉化的主要特征均已出現。
食用菌行業之所以表現為相對成熟,既是消費者基本需求得到滿足的必然趨勢,也是食用菌行業增長速度過快的催生結果。一旦食用菌產品的市場基本需求得到有效滿足,供求平衡必然要被打破,而傳統食用菌產品的增長必將受到限制。
如今食用菌生產技術基本趨于成熟,技術的易于獲得性和豐富勞動力資源,使食用菌行業進入壁壘較低。在市場需求推動和行業進入壁壘相對較低的刺激下,生產能力迅速擴大,產品價格與消費能力的交集逐漸達到最大值,基本滿足了消費者對食用菌產品基本的需求,促進了食用菌行業的快速增長。
從市場需求的角度看,我國農村食用菌市場需求的實現有一定的滯后性,也使食用菌的消費呈明顯的“二元化“分化,以更新換代為主題的大中城市市場和以普及為主旋律的農村市場,將在近一時期構成中國食用菌消費的“二元化”格局。我國農村食用菌市場的潛在需求量確實很大,但是由于農民收入增長有限,因此預計在短期內很難以形成規模市場。此外,即使我國農村食用菌市場有巨大的潛力,但這一市場的地理特征和食用菌產品定位決定了其較低的技術含量與附加值,因此這決定了食用菌企業暫時不可能從農村市場獲取理想的過多的利潤。
二、食用菌競爭導致結構優化
市場經濟學告訴我們市場經濟的參與者都是平等的,要獲取有限的資源、市場、機會,就得參與競爭,證明自己比別人更先更優。競爭過程就是食用菌行業優化的選擇過程。按經濟學分析,我們掛在嘴邊的按勞分配的“勞”,不是你實際付出勞動消耗的“勞”,而是“社會必要勞動”之“勞”。你不會干、瞎干蠻干,即使你“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了,付出的辛勞,也可能是無效的,你的食用菌產品很難賣出去,無法得到市場的認同。
回顧食用菌行業發展初期,熱門的食用菌工廠化生產在引進、消化和吸收國外技術,以及自主研發與不斷降低成本,其間的融合和競爭才創造出繁榮的今天。市場經濟的最大特點就是它致使行業不斷研發新的食用菌產品、不斷生產出更多品質上乘、價格又相應合理的食用菌產品,對食用菌行業發展來說是積極的。
但是隨著食用菌行業競爭的發展,結構問題開始逐漸隱現。何為結構?結構是不同類別或相同類別的不同層次按程度多少的順序進行有機排列。也指一種東西由哪些部分組成,這組成部分之間是個什么樣的比例關系以及按照什么樣的方式相互影響。是指平時經濟學上的“合理的要素組合”,它是以提高運營效率為目標的“結構效益”,具體表現為食用菌行業的組織結構、人力結構、產品結構、渠道結構、客戶結構、企業運營結構及行業整體競爭結構等。
在結構的運用上,不僅有“系統化”,還有“最優化”原則。比如說對食用菌產品進行適度“優化”,一是因為可能某些食用菌產品的發展是缺乏競爭力或不符合需求趨勢的;二是可能某些食用菌產品的某些質量是過剩的,而沒有一種質量是不需要成本的。這就是說我們要對食用菌產品進行評價,把過剩的部分或多余的功能去掉。所謂上述“優化”,其實就是依據“需求”把過剩的或不關鍵的部分給去掉,免去消費者為這個“并不需要”的部分去支付費用。這樣做一是可以提高運營效率,盡量避免無效勞動及資源浪費;二是食用菌企業的競爭力也不會因為過剩的質量而導致價格偏高。坦率地說,食用菌行業在產品及品牌建設過程中,實際上就有過多的不符合“最優化”原則的“無效勞動”,最直接的體現就在于“同質化”。
從食用菌行業整體的競爭結構上來看,雖然格局已經很明朗,但食用菌行業發展尚未進入壟斷階段,大家都還需要通過不斷的結構優化來構建或強化核心優勢。
三、順應趨勢進行食用菌升級轉型
我國食用菌的發展往往是熱起來很快,冷起來速度也很快;過熱之前往往伴隨資源的爭奪和價格的顯著上漲壓力;在迅速冷下來的時期,往往是食用菌企業尤其是產業主體大軍的的菇農遭受的沖擊大。當前中國食用菌企業結構及對應的利潤貢獻也呈現非常顯著的特征,一是上游的食用菌企業集中了相當大比例的盈利,二是中下游的食用菌企業則面臨十分激烈的、同質化的競爭。對應食用菌行業來說,上述特征都體現得較為明顯,這逼迫食用菌行業不得不作出調整改進,不得不轉變發展模式。
從外部環境上講,過去不計環境與能源代價的粗放食用菌生產方式模式,顯然與食用菌產業可持續發展相悖。而從食用菌行業自身發展的角度來看,進入成熟階段預示著市場逐漸趨向飽和,產能過剩、競爭加劇與盈利水平下降等將成為一種經濟常態,相信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食用菌行業盈利會進入一個進一步的惡化期。因此,這就要求食用菌企業必須要順應這一新形勢和增強對可持續發展的認識——轉變增長方式,淘汰落后產能,提升科技對食用菌生產經營的貢獻率。但食用菌的轉型也是一個十分艱難的過程,因為這意味著一大批低附加值食用菌企業退出市場——這個過程可能只是產業升級的初步階段,只是騰出了一部分資源;第二階段往往需要進行食用菌產業整合,以提高管理水平;第三階段是整合之后,自身定價能力的提高,食用菌技術的進步、管理的創新等。
客觀來說,我國食用菌行業經歷了一個浮躁的中長期擴張,加之食用菌行業是一新型產業,本身發展時間并不長,絕大部分的食用菌企業還沒有面臨過轉型的壓力,在這方面相對缺乏應對的經驗和措施。因此在從依靠資源投入轉向技術進步的轉型過程中,自然需要食用菌企業的不斷摸索與試錯。也正是在這個困難的時候,往往會有優秀的食用菌企業涌現出來——正如鳳凰涅盤浴火重生,未必不是好事!參考文獻略【轉載請注明來源于易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