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屆長春農博會歷時12天終于落幕,12天來,我接待上千名食用菌愛好者或菌界同仁,他們問的最多的是什么?歸納一下,無非幾點:應該如何才能選準好的食用菌創業項目,以幫助他們迅速規避風險,順利找到財富的路徑;現在從事食用菌創業,市場風險大,到底哪個品種有前景呢?
想從事食用菌創業的人士形形色色,有企業家,有下崗職工,有農民,有大中專畢業生,但我最直接的回答是:如果沒有專人指導,這些創業者很有可能不僅吃不到餡餅相反有可能掉入一潭深水而不能自拔。
面對食用菌創業,我最大的感覺是許多人的心理是復雜多變的,特別是大學生或有點知識層次的城市人,開始關注食用菌這個產業,他們在農博會上我看到有著強烈的創業意愿和積極的創業動機,有的有錢,有的有地,有的有市場,他們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為目標,我為此而感到由衷的歡欣;但從事這個產業的壓力和市場的多樣化畢竟充滿艱辛坎坷。他們往往在創業時只想到成功,但是真正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時,表現出缺乏信心、缺乏勇氣,經常顧慮重重、畏首畏尾,不能真正展現自己的競爭實力,遭受挫折就會像泄了氣的皮球,一蹶不振,陷入苦悶、焦慮、失望的情緒之中不能自拔,他們對創業中的挫折既缺乏估計也缺乏承受能力,不能很好調節自己的心態,也不會通過總結經驗教訓來獲得下一次的成功。
我也不得不提醒那些躍躍欲試想從事食用菌創業的人士,目前食用菌領域并不健康,坑農害農的事屢見不鮮,圈錢、套錢、詐錢、騙錢伎倆層出不窮,假借食用菌能快速致富名義編織事業與發財夢的事不斷上演。面臨大學畢業的學生和外出闖蕩過的城鄉青年因為就業壓力巨大,急于發家致富,因而容易在行業敗類的引誘之下上當受騙。在這次農博會上我就接觸了多位從事羊肚菌、冬蟲夏草而虧本嚴重的人士。
農博會上不少從事食用菌創業的失意者,最多的是反映出對自己的從業目標、需要、價值觀以及自身特點等沒有明確地認識,具體到創業時不能正視自己的能力、素質和創業的客觀環境,不能對自己有一個客觀、清醒、全面的評價。因此,他們在從事食用菌創業選擇時往往是茫然、猶豫不決、反復無常、見異思遷、躁動不安,不能主動、獨立地獲取創業消息、篩選目標、規劃從業生涯,也不能解決創業中的問題,做出正確的決策,造成一失足而千古恨。
從事食用菌創業時,有些同仁是對未來感到心中無底,缺乏對創業形勢的冷靜觀察以及對自我職業的理性思考,顯得過于急躁,整個創業初期情緒都始終處于亢奮狀態,常常心急如焚,希望一口氣吃成個大胖子,結果做了許多吃力不討好的事。
在從事食用菌創業中,許多菌界同仁之間相互攀比的現象時有發生,一些人在創業中經常相互吹噓自己的項目多好、收入有多高,創業演變成了自我炫耀,看見或聽說別人找到了優越、效益好的項目心理上就不平衡,抱著“他能,我更能”的態度非要找一個更好的項目,而不考慮自身的條件、社會需要特點、市場發展及創業中的機遇因素。
從事食用菌創業者普遍沒有資金實力,很難請到或請得起高水平的人才,也沒有太多的錢用于設備改良與市場推廣,因此選擇的產品或項目要順應這個行業發展的潮流、要與眾不同有賣點;特別需要知道市場是爭來的而不是等來的。在創業之前頭腦一定要清醒冷靜,如果有問題可向行業資深人士多請教,多調研。摸準了再干。
中國食用菌產業風餐露宿,一路坎坷,但也逐漸形成茁壯的苗頭,我們有理由相信,食用菌產業會給企業、商家帶來財富制勝的巨大商機,生機盎然,充滿機會,這樣的市場環境中,特別容易吸引各型各色的人前來一試身手。這個產業除了市場規模空間變幻無情之外,市場的競爭也日益激烈,加之有些誤導欺騙的攪局,給從業者帶來傷害,導致信任危機。但換個角度來看,所謂的亂局往往正是機會之所在,正因為市場太大,變化太快,因而充滿機會也滿布荊棘,所以群雄逐鹿爭霸戰,必須具備精準的市場理念與實操策略方可顯勝。而且從現有市場開發狀況而言,尚處于起步階段,這對于創業者而言,可以開辟和挖掘的錢“井”并不難找。
當然,食用菌產業市場的不規范,從業者的參差不齊,其專業性、科學性不足,也造成這個產業難有大企業問世。其實這潭水很深很深。但趟過去或許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