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黑木耳地栽模式、河南泌陽小棚大袋香菇栽培模式、遼寧省地栽香菇模式、雙孢菇漳州栽培模式、福建古田銀耳栽培模式……食用菌產業發展幾十年來,各地涌現出了種種適合本地發展的栽培模式,引領這個產業不斷向前推進。
食用菌產業是既簡單又復雜而且在不斷發展變化中,僵硬地理解和運用各種模式只會走向絕境。有道是“寶劍贈英雄”“紅粉贈佳人”關鍵還是看這些模式如何運用。希望本文能引起菌界同仁的思考。
食用菌各式各樣的模式運用不當風險極大,食用菌企業要避免對模式的過度依賴或簡單復制
模式化是食用菌界比較常見的現象。最容易被復制的就是模式化的東西。當今食用菌產業向工業化逐步邁進后,模式化愈發明顯。可以說,模式化對于知識和技術的傳播以及食用菌產業的發展起了積極推動作用。
在食用菌領域中,我們看到太多模式化的影子,但盲目的模式化也潛藏著巨大的陷阱。
吉林省某地投資興建的雙孢菇基地、香菇基地菌盲目照搬外省的成功模式而勞民傷財,民怨極大。究其原因,這與其外省賴以成功的模式不無關系。這些成功模式在吉林省之所以受挫或失敗,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們以模式化的思維來操作吉林省食用菌產業,失敗也是必然。
我們應該看到,模式化不僅是食用菌產業化發展本能的體現,也是發展的需要。被菌界同仁歸納出來的模式化的東西是最易于學習掌握及應用的。對于各地食用菌成功模式而言,是食用菌產業發展到一定時期的各要素的最佳組合。然而,物境隨遷,這些要素是不斷發生變化的,模式所處的外境也在不斷變化。適用性也在逐漸降低,阻力會逐漸上升,導致食用菌產業不得不沿著舊有的路徑走下去,從而失去了其他機會。另一方面,由于競爭對手的學習、效仿或復制,原有的競爭環境被破壞,競爭進一步加劇,這也會改變模式原來賴以存在的條件。
因此,食用菌行業對某種模式進行完全復制風險很大。曾經何時,我國有些食用菌企業企圖仿效歐洲的雙孢菇機械化生產模式,拼湊出了所謂的“食用菌巨頭企業”,但如今收效甚微,達不到預期目的。如果說模式可以復制的話,那也只是模式的精髓部分。所以我們引用發達國家或發達省市食用菌成功模式,只要以借鑒和消化吸收的態度而不是囫圇吞棗的態度來對待,就可避免由此而產生的風險。避免作繭自縛。
食用菌行業還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模式,只有根據各地的實際需要不斷完善、不斷發展、不斷創新的模式。一個適合于本地實際需要,能使產業快速、穩健、高效地向前發展的模式就是好的模式。參考文獻略【作者myb轉載請注明來源于易菇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