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相當多的食用菌企業里存在這這樣一種怪現象:無論是部門經理也好,員工也好,也無論其薪水是否合理,他們的任職時間普遍較短,本職工作還沒有完全熟悉,就已經開始為下一站行程做打算了。這種頻頻跳槽的現象我們形容為“流客”。
食用菌行業的“流客”現象主要有兩個明顯的特征。一是絕對短暫性,雖然個人與企業合作的時間永遠無法超越企業生存時間和個人的職業生涯,但是食用菌企業同其它行業企業相對比較,員工從業時間短,跳槽頻率高;我國食用菌企業的壽命偏低。二是相對獨立性,員工和食用菌企業之間只是一方提供勞務,另一方付出薪酬,其他的事情各算各的帳,各走各的路,彼此不相關。
分析一下當前我國食用菌企業的“流客”主要有員工“流客”、管理者“流客”和企業“流客”三種類型。
員工“流客”是經常更換工作的普通員工,這些人通常在食用菌企業里不擔任職務或者職務較低。調查顯示,員工平均在職時間僅為1~2年,甚至幾乎是種一茬蘑菇換一茬人。
管理者“流客”則是經常跳槽的職業經理或其他管理者,這些人在食用菌企業中主管中高層管理工作。經理人在我國食用菌企業發展史中出現沒有多久,但其跳槽頻率卻非常之高,“2年一小跳,5年一大跳”的說法與現實相比也非常保守。
員工“流客”和管理者“流客”都是相對于一個食用菌企業來說的,而第三種類型的“流客”就很特別了。在食用菌產業發展短短幾十年里,匆匆登臺瞬間又蹤跡全無的食用菌企業不在少數,曾經名揚一時又江山不保的食用菌企業(如山東九發、京都菇業等)亦不在少數,他們何嘗不是“流客”呢?這些食用菌企業“流客”中,既有實力雄厚的食用菌上市企業,又有胸懷壯志的民營食用菌企業,還有滿腔熱情的個體食用菌企業。目前興起的數百家工廠化食用菌企業,筆者預言,5年后將會有很多企業成為流客。
“流客”現象帶來的危害
當前,我們這個行業“流客”越來越多,這似乎已經成為時尚,食用菌企業短壽也成為一種不可避免的宿命。對這樣的一種現象,行業人員總是很寬容地說:“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甚至有的食用菌專家學者還說“這樣的速度跳得還不夠快”,言外之意就是說頻繁跳槽是人們追求個人發展的合理需要。果真如此嗎?動機無可厚非,但是結果并不理想,不但不利于個人發展,還給食用菌企業發展和產業進步帶來了不利影響。
1.人員頻繁流動不利于個人進步
絕大多數的人對工作都抱有期望,對個人發展也持有信心。謀求個人發展的同時為行業創造價值,這令人欣慰。但是頻繁變動工作,個人的能力并不能真正得到提高。一般來說,從事食用菌產業,從了解到熟悉再到精通,大概需要較長的時間。如果尚未真正掌握前一份工作,就開始了后一份工作,這多多少少有點像寓言中掰苞米的那只黑瞎子(黑熊),扔掉手里的,去掰那個“更好的”,結果卻是一無所獲。尤其是經理人,前期拉人力、搞人脈,后期做準備、找出路,發展又從何談起?筆者去年參加過一次同學聚會,那些事業有成的同學很少頻繁跳槽。
2.人員頻繁流動不利于食用菌企業發展
我曾遇到這么一個食用菌企業,開始搞的相當不錯,但僅僅幾年,除了老板和他的三親六故外,技術員、員工換了一茬又一茬,結果這個企業走上衰落,目前只能艱難度日。人員頻繁流動會造成食用菌企業經濟損失和管理“低效”。不管是普通員工還是管理者,頻繁跳槽都會給食用菌企業造成一定的損失。首先表現在增加招聘、培訓新人的成本。其次新員工不熟悉工作會降低工作效率,尤其是經理級人員的變動,不僅降低了管理效率,還會影響到下屬的工作情緒。再次,一些缺乏職業道德的管理者還會造成食用菌企業財富流失。有的人假公濟私,利用管理者的職權趁機大撈一把,然后一走了之;有的人則是竊取企業秘密,要么盜走核心技術,要么帶走客戶名單,然后另起爐灶或出售給他人,目前行業中已經出現了這類騙子。
人員頻繁流動還會造成食用菌企業過早死亡。人力資本是食用菌企業最大的資本,人才是食用菌企業最重要的生產要素。一個食用菌企業沒有穩定的團隊,就不可能集中精力搞發展。做好管理,提高效率,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成功的,這需要企業組織上下齊心協力、堅持不懈。如果管理者經常變動,每個“新官”上任都點三把火,卻不能持之以恒,結果可想而知,如果食用菌企業本身較弱,肯定經不起這樣的折騰。而反過來講,我們的食用菌企業又有多少真正實力雄厚的企業呢?
3.人員頻繁流動不利于食用菌產業振興
我們知道,一定程度的人才流動對食用菌產業發展是有利的,但是過于頻繁的的流動并不利于這個產業的發展。當前的食用菌行業,競爭日益激烈,企業要發展,行業要振興,必須與時俱進,必須培養大量人才。食用菌企業自身得不到發展,也無法培養真正的人才,必然會影響到整個產業的振興。
我們再分析一下食用菌行業流客現象產生的原因
“流客”現象存在之普遍,對個人、食用菌企業和行業影響之大,不能不使人深思:隱藏在這種現象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筆者經過一系列的調研和思考,認為食用菌企業管理中“流客”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有兩方面。
一方面,食用菌企業的短期觀念所致。第一,有些食用菌企業沒有樹立長遠目標。人沒有遠大的理想就不會有所成就,同樣食用菌企業沒有宏偉的目標也不會有長足的發展。有相當一部分食用菌企業的目標就是多賺錢,這些食用菌企業只看到金錢的誘惑而看不到更有價值的東西,其目光淺短就注定為員工成為“流客”的結局。第二,食用菌企業用人持有臨時觀念。除了老板,上到部門經理,下到普通員工,都在為企業“打工”,充其量是個“高級打工者”,暗含的意思是你永遠都是臨時的。這種情況下,食用菌企業一味要求員工“**”是非常荒謬的,員工頻頻跳槽也就不足為奇。第三,食用菌企業短期觀念下,相關制度缺失。在臨時思想的影響下,食用菌企業最多會出于利益考慮對員工進行技術培訓,而不會考慮其個人發展的需要,因而沒有建立相應的機制,或擺花架子有制度無實施。有進取心的人多為“憋屈型”的人,看到前景渺茫,自然不愿屈居于此,只好另謀出路以求發展。
另一方面,人們浮躁心理作祟。主要表現在:第一,倉促就業。每個人都會面臨“就業”或“擇業”的困惑,尤其是越來越多的涉菌學科的畢業生,對“先就業再擇業”還是“先擇業再就業”眾說紛紜。無論是出于個人打算還是受他人影響,很多人帶著一種“騎驢找馬”的心態倉促就業,然后再尋找機會以最快的速度更換工作。第二,屈服于壓力。隨著食用菌科技的飛速發展,現代人不可能再和從前一樣平平淡淡、悠閑自在,必須堅持學習保持進步,必須迎難而上努力拼搏,在這樣的壓力面前,不少人放棄了挑戰,在工作中不負責任、虛度時日,混不下去就換單位。
再談談食用菌企業應對“流客”現象的思路
面對這樣的現象,看著“流客”的背影,是該歡送,還是該挽留?食用菌企業畢竟不是旅店,所以不能任客來客往,而是應該積極思考對策。
1.把“流客”變為“親人”是食用菌企業的根本出路
匆匆過客之所以不停留,是因為旅店不同于家;要想讓“流客”留下來,唯一的辦法就是把旅店變成他的家。所以說,食用菌企業要從根本上改變員工頻繁跳槽的狀況,就必須堅持與員工長期共同發展,讓員工在企業的大家庭里真正做主人翁。
長期,是指較長的一段時間。不一定是三十年還是五十年,但也絕非三年五載。我們看看一些外資企業職員的發展路徑:起步時是助理, 2年后成為經理,3年成為高級經理,5年后成為持股人。如此清晰而明朗的發展路徑,折射出的道理值得食用菌企業思考。共同,是指食用菌企業和員工雙方。食用菌企業和員工的利益不僅不沖突,而其還可以統一起來,通過雙方的共同努力,達到共贏的目標。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食用菌企業和員工一起奮斗肯定會贏得的成功的掌聲。發展,是任何個人和組織的目標。有了人的努力,食用菌企業就會得到發展;企業提供了必要的環境,人也可以得到發展。人通過在食用菌企業的工作得以實現個人的價值,食用菌企業通過員工的奮斗獲得利潤回報。
長期、共同和發展就像是三角形的三條邊,如果能夠真正發揮作用,那么這個三角形就非常穩定。偏廢任何一邊,都會喪失其功能。我國食用菌企業管理中,堅持做到企業和員工長期共同發展,“流客”就會停下腳步,在這里安營扎寨,那么“做強做大”也就并不遙遠了。
2.食用菌企業與員工長期共同發展的途徑
食用菌企業怎樣才能實現與員工長期共同發展?這也是必須回答的問題。筆者從食用菌企業出發,認為必須做到:樹立長期觀念,建立相應機制。
我國食用菌企業必須樹立長期觀念。首先,食用菌企業要有長期發展的宏偉目標,要做就竭盡全力爭最好;其次,食用菌企業要貫穿長期合作思想,員工就是食用菌企業的主人翁,工作就是經營終生事業;最后,責任和道德是和睦興企的基本規范,是樹立食用菌企業品牌和個人品牌的根本保證。
我國食用菌企業必須建立長期發展機制。食用菌企業的宏偉目標與員工個人的人生理想結合起來,打造一個平臺,使員工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和全面發展。這樣的長期發展機制有利于形成“食用菌企業發展→教育和培訓員工→員工個人發展→食用菌企業發展”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