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為世界食用菌生產王國。誰做的貢獻最大?有人說是上千萬的菇農,這不無道理,但我們更不能忘記那些托起中國食用菌產業發展脊梁的老學者。吃水不忘挖井人,回首、反思這幾十年的產業發展的風雨歷程,我們更應該緬懷那些已故的或已進入花甲之年的食用菌界老前輩。
中國食用菌大地上留下了許許多多食用菌老學者深深的印跡。所以,在回首中國食用菌取得輝煌業績這一光輝歷程時,我們同樣自然地將目光投向那些以實際行動踐行農村菇農群建設的老學者身上。無數食用菌老學者全身心投入食用菌產業,深入山區農村,親自傳授技術,對推動我國食用菌生產的發展付出了大量心血。顯示出熱愛菌界、與菇農共命運的高尚情懷。
中國食用菌界老學者在食用菌產業發展史上,還有一個極為突出的品德展現,即被很多業內同仁稱為“菇鄉戀”的對鄉親、菇農的特殊關愛。這種“菇鄉戀”來自多年中國社會的“鄉衰”。中國菇農處在這個產業的最底層,是最值得同情、關注的人群。食用菌老學者的鄉戀薪火相傳,歷經風雨而多年不衰。當代中國食用菌學者在農村食用菌發展的熱情與貢獻,正是老學者情系菇農、心戀農村思想感情的延續。
菇鄉戀,是中國食用菌學者的一個可貴的光榮傳統!當代食用菌學術界精英與幾十年前推動農村菇業發展的那些老前輩一道,成為中國農村菇業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動力量。
中國食用菌專家學者對中國農村菇業建設的貢獻是巨大的、獨特的。幾十年中國農村菇業現代化進程,很大程度上是由那些熱心“菇農”的專家學者們,將適合農村實際的新理念、新思路,變成上層建筑的意志,來推動食用菌產業基礎的變化和現代化進程的。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從古至今一直都是知識分子恪守的信念。“知行合一”、“學以致用”的追求,使他們對中國農村菇業建設的參與從來就沒有中斷過。
欲化菇農,先菇農化,從上個世紀開始,裘維蕃、戴芳瀾、鄧樹群、楊新美、李茹光、黃年來等等有識之士,就從書齋和象牙塔中走出,到農村和菇農中去,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去改變中國農村菇業的落后狀態,他們的理論和實踐,歷久彌新。
進入二十一世紀,在如火如荼的食用菌產業發展中,從李玉院士、黃毅教授、張金霞研究員、呂作舟教授等等食用菌專家學者承接了老一輩食用菌學者的傳統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為中國廣大菇農爭取更多的利益,傳經授道、為菇農請愿,始終不改初衷。他們仍然懷著濃濃的鄉戀,將知識分子“知行合一”、“學以致用”的追求傳承、發揚。他們為菇農代言,或走鄉入戶,從實踐中總結經驗、開展菇農合作實驗。還值得一提的是,有的熱血知識青年還創辦了為廣大菇農服務的食用菌論壇,大量食用菌專科學生群體的出現。這些熱血沸騰的青年學子,以自己的知識和行動在農村食用菌大地上譜寫著新的篇章。他們被食用菌同仁稱為新時期知識青年的上山下鄉種蘑菇運動。這場運動對農村食用菌現代化建設的作用當可期待!
食用菌學者的“菇鄉戀”情結,不會停止。我們對他們的關注也會繼續下去……參考文獻略【作者myb轉載請注明來源于易菇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