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客觀地評價食用菌學術的地位與作用,就需要把食用菌學術、科學、技術和工程聯系起來思考和觀察,從大科學的廣闊視角加以分析。菌物人員的探索認知在初期只能形成一些感性認識,經過思考分析概括,才逐步上升為理性認識,形成較為系統的思想、觀點、理論和方法。這個過程是以食用菌學術為主體的,食用菌學術也是科學體系的基礎。食用菌理性認識系統化,形成了食用菌學科,若干食用菌學科有機地組合到一起就構成了食用菌科學體系。目前,食用菌科學的發展不僅出現了學科的分化,同時也出現了食用菌各學科間的融合,這種分化與融合都離不開食用菌學術的作用。跨學科、綜合性的食用菌學術交流促進了食用菌學科的交叉滲透,使得食用菌學科的分化與融合空前加快,從而實現了食用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但是,食用菌學術與科學、技術、工程以及理論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且容易混淆。所以有必要弄清楚以下幾層關系。
食用菌學術與科學 食用菌科學是人們認識食用菌現象、探索食用菌的客觀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它是在觀察、分析、檢驗等一系列科學實驗和社會實踐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的,是實踐經驗的總結。食用菌科學一般是一種已被人們確認的知識形態。食用菌學術則是尚未得到人們確認,需要進一步經過實踐檢驗的東西。經過實踐檢驗,確認是正確的,就進入科學的體系;確認是錯誤的,就是非科學的。還有許多是尚無法確認的,則仍然停留在食用菌學術研究階段。食用菌科學是食用菌學術研究的成果形態,食用菌學術是食用菌科學產生和發展的前提、基礎。
食用菌學術與食用菌技術 食用菌技術是行業人士運用食用菌科學理論,在食用菌生產領域中為節約資源、提高效率、開辟新用途和新生產領域鉆研開發出的方法、技巧和手段。概括地講,食用菌技術是食用菌生產的可用技能。而食用菌學術是運用已有的經驗和理論進行綜合歸納、推理的過程。食用菌學術上的新創意可能引發食用菌技術的變革,而食用菌技術上的新發明所需要的科學原理、基礎,卻需得從食用菌學術研究開始。
食用菌學術與食用菌工程 食用菌工程是指食用菌從業人士在生產實踐中綜合運用科學技術和經驗所形成的流程、裝備、質量控制等,它表現為一種與技術緊密相連的生產實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通常是食用菌技術問題,而要解決好這些問題,則往往又需要通過食用菌學術研討來尋求最優方案。另一方面,食用菌學術上的新學說的確立,最終也需要工程上的驗證或支持。
食用菌學術與食用菌理論 食用菌理論是系統化的見解和主張,從食用菌理論的角度考察,食用菌理論可分為科學理論、非科學(包括偽科學、反科學)理論和學術理論。食用菌學術理論僅是理論體系的一部分,它是尚未得到驗證或確認的,如各種假說、猜想等。而從食用菌學術的角度考察,食用菌學術既包含了學術成果的形態,又包含了學術交流的過程。食用菌學術成果的體現形態包括學術思想、理論、假說及相應的觀點、方法等。所以,食用菌學術和理論是既有聯系又不同的兩個概念。
在食用菌飛速發展的大科學時代,食用菌學術的地位將日益凸現,食用菌學術的重要性越來越多地表現在學術交流的過程中。當代知識和信息爆炸,呈現出了指數增長的趨勢,食用菌學術研究不再像過去那樣可以完全依靠個人的力量,而更多的是要依靠群體的力量,食用菌科學技術的發展離不開食用菌學術,一旦離開了蓬勃活躍的食用菌學術發展的支撐,就必然失去基礎,失去創新的思想源泉,開發自主知識產權的食用菌高新技術產品和發展食用菌高新技術產業也就會成為一句空話。參考文獻略(作者myb轉載請注明來源于易菇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