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來無事到長春市最大的聯合書城逛了一圈。在農業科技專柜,各種食用菌書籍琳瑯滿目。仔細翻閱,雷同的太多,這才使我感觸到了某位朋友所說的“天下文章一般抄”的含義。忍不住要插幾句嘴,食用菌垃圾圖書何其多!
我認為中國目前出版的食用菌類圖書有一半屬于垃圾,這可能主要是從圖書的內容上區分的。以內容來區分垃圾和非垃圾,會因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標準,當然這有伸縮的余地。真正的圖書垃圾是那些賣不出去的庫存書。對于出版業來說,賣出去了就不算垃圾。對于我們行業特殊人群來說,化成紙漿的垃圾也可能是精品。不同的標準會導致不同的結論。
不管怎么說,食用菌類書籍不管是內容還是數量上,都存在大量垃圾是不爭的事實。在書店里,黃年來大師的書籍竟然沒有,黃毅老師新出的書也沒看到,楊新美、戴芳瀾、鄧樹群等大師們的專著極難買到。這些精品書哪去了?我在懷疑。更多的則是各種小冊子,實用操作性并不強。
那么,這些食用菌垃圾書籍是如何產生的?同東北書局的一位老總酒桌閑談,這位老總感嘆出書就是“忽悠”,其實就是商業運作。垃圾出版物的真正源頭就是商業。圖書是一種特殊的商品,按照傳統的觀點,圖書這一商品的內容是非常重要的,一本內容優秀的好書,連續賣10年、50年都是應該的。一本好書的作用影響巨大,一本壞書的作用也難以估量。在商品經濟初級階段,圖書出版常常被認為是“一本萬利”的行業,那是因為那個時候人們普遍在內容上追求好書。但是,到了商品經濟的繁榮階段,“以量取勝”的要求遠遠超過“以質取勝”的傳統,出版物從以前注重長銷書,到現在追求暢銷書,內容上自然就會出現大量曇花一現的垃圾。正如10年前我的恩師李茹光教授所感嘆:“食用菌類的專業書不如黃色書好賣”。這種現象就是讓這位老總痛心疾首的原因,對此,我也深有同感。
食用菌垃圾圖書泛濫這種現象,食用菌行業商業經濟越是發達,這種現象越是嚴重。從整體上說,食用菌圖書的垃圾數量還剛剛起步。這不是我聳人的觀點。我個人認為原因是,很多食用菌雜志靠廣告收入,零售價格遠低于成本,甚至是贈送,發行量大,廣告收入便高,因此,出版商在發行量上虛高也就暗合了商品經濟的規律,導致大量垃圾的產生。因為這是商業的普遍規律。例如其他一般商品,生產者也不愿將商品的使用壽命延長,像汽車這樣的大件商品,使用壽命也只有8年。再比如說牙膏,很多年前,有人給牙膏生產廠家提供了一個創意:將牙膏管口的直徑擴大。這個提議獲得牙膏生產廠家10萬美金的獎勵,因為,它使得一支牙膏的使用壽命縮短了一半。現代商品經濟中,還有幾種產品是可以作為傳家寶的?對于圖書出版來說,一本書的銷售壽命最多3個月,閱讀壽命大多只有1天,很多只有5分鐘。這就是垃圾圖書的真正源頭。有人曾經出書,列出“人生必讀的50本書”。如果這種權威真的有用,全中國只留下一家出版社就足夠了。商品經濟不允許出現這種現象,炒作一下而已。
商品經濟這種普遍化的傾向,背后真正的原因,是對于資源有限缺乏敏銳、深刻的認識。在資源無限的錯覺下,以大量消耗資源的方式,換取財富向某個人的集中。這是商業社會最為致命的缺點。在圖書出版方面,出版物這種制造垃圾的方式,非常適合商品經濟環境中,人們精神趣味上的垃圾化。可悲的是,這種雙向垃圾化,正是商品經濟求之不得、拍手稱快、舉杯慶祝的。
在食用菌這個行業里, 我并不是說要徹底排斥商品經濟,而是要提醒大家認識到,菌物界已經形成的很多教科書般的“真理”,其實有很多的缺陷。如果重走他人已經走過的老路,結果只能是跟在別人后面,以消耗資源的方式制造一大堆新的垃圾。中國食用菌業現在出版一些有用的書籍要站在楊新美、裘維番、黃年來等大學者的肩膀上,拋棄他們舊方式中不合理的東西,創造自己的方式。因此,看到有些人大張旗鼓地要發展食用菌的圖書產業,我從內心里還是希望他們的理想破滅掉。這個產業應該適可而止,這是考驗菌物界同仁智慧的時候,什么事情都照搬以往的模式,不光食用菌產業沒有發展后勁,行業人士也會感到失望。
面對食用菌界大量圖書垃圾,我更多只能呼吁和采取個人化的手段。但是,在商品經濟洶涌而來的大背景下,個人提高自覺性只能是杯水車薪,發揮不了多大的作用。根本解決問題,還是需要改變行業中多年習慣成自然的商品經濟概念。在這種改變中,利用最新科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比方說,讓食用菌行業網絡更多地代替傳統出版行業,現在人們都意識到這是一個未來的方向。它也許不能改變垃圾的數量,至少可以改變垃圾的重量,少砍很多樹,少挖很多填埋場。食用菌行業網絡替代傳統出版物,關鍵在于技術方面,我們食用菌行業人士的聰明才智應該多用在這些地方,站在現有的基礎上,尋找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參考文獻略(作者MYB,轉載請注明來源于易菇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