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興起的食用菌協會,經筆者調查,處境都很尷尬。筆者領悟,現在的食用菌協會好難好難,經費的嚴重短缺,使很多工作開展不了。但也有些食用菌協會,日子過的很滋潤。有的食用菌協會掛靠政府部門,迫使食用菌企業入會收取高額會費。有的食用菌協會掛靠在行業主管部門下,讓這些行業部門的局長、副局長等官員出任食用菌協會會長,靠這些主管部門謀取利益。另一方面,兼職官員也有“好處”,可借此收錢,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
在時下,食用菌協會名義上是社會團體,民間機構。但仔細看有些食用菌協會的“老底”你就會發現,不少食用菌協會都有身份顯赫的社會背景,一般都是有行業主管部門和政府機構中的一二把手“領銜主演”。食用菌協會“平時不常見,偶爾露崢嶸”。遇到收取年費,食用菌協會活動的時候,就可以看出其強大的威力。對大力支持“協會工作的”,順利繳納年費的并還能額外提供“活動經費”行業單位,那么好處自然忘不了你,如果肆意拖欠年費,對協會的工作“吊兒郎當”,你就等著吧,于公于私協會都有的是辦法治你。
正是因為食用菌協會的官方背景,所以很多下屬單位不敢得罪,對協會的年費主張等都敢怒不敢言。特別是一些食用菌協會自覺自己的背景硬,不僅肆意盤剝下屬單位,更是利用手里掌握的資源優勢,開展名目繁多的評獎評優、排名、認證等活動,并將這些活動演化為“看錢下菜”,誰對食用菌協會贊助的錢多,誰的產品就是優質優良,就能排名向前,就能得到認證。反之,如果沒有費用跟上,這一切都可能要向后,甚至會被剔除在外。不僅如此,有的食用菌企業可能就因為得罪了協會,還會被協會網羅罪名打入黑名單。而在這些活動中,一些食用菌協會明顯充當了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的雙重角色,自己對自己受獎,自己給自己頒證。本來應該非常嚴肅的活動被鬧得像小孩子過家家。
不少食用菌協會樂于聘請政府機構的現職一二把手或一些離退休領導干部“領銜”,也正是為了食用菌協會“更方便的工作和活動”,而許多官員也非常愿意在這種協會中“當家”,說白了也正是為了自己“方便”。協會等同于“民間機構”,更有的多是“自籌經費,自負盈虧”,政府監督機構很難觸及,這就使他們完全可以隨心所欲的“享受各種福利待遇”,可以任意發放獎金補貼,可以隨意公費旅游。正因如此,“官辦”的食用菌協會不僅有點“邪”,社會上很多人也將此種協會稱為“二政府”,一些食用菌專家學者甚至直言不諱將食用菌協會“譽為”腐敗的重災區。
少一些這樣的協會,希望官員能同這樣的協會脫鉤,這其實是很多食用菌企業壓在心頭已久的呼聲,食用菌協會該怎么辦?相關的法律條文寫得明明白白,只有群眾性的,民間性質的,沒有“官氣”的食用菌協會才算得上真正的食用菌協會,而現在這種官味濃重的食用菌協會,充其量不過是一種官員權力的延伸,是官方的另一個辦公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