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食用菌課題當中有一種缺乏以認識菌物界基本規律為目標的研究傳統,我們的價值觀偏于實用化。過于強調“學以致用”,而“學以致知”講得很少。這種局限性也表現在食用菌科學成果的評價體制上,就是過于強調食用菌研究的短期產出。
食用菌基礎研究是自主創新的基礎,我國食用菌基礎研究的狀況如何呢?我和我的同仁用“進步雖快而差距還不小”來概括。
我國食用菌的研發經費投入增長很快,幾乎每個省份的大專院校(尤其是農業大學)、科研機構都擁有一支總數不少的研究隊伍,總體研究水平不斷提高,涌現出一批與國際菌物界對話的人才。現在,我國食用菌的基礎研究在當今國際菌物科學前沿的若干學科領域占有一席之地,整體水平居世界前列,正處在從跟蹤向原始性創新、由量的擴展向質的跨越的轉變之中。
但是,我們的弱點也很明顯。食用菌總體創新能力和水平還落后于發達國家,大多數食用菌高新技術的核心知識我們還未掌握。我國菌物界科學論文發表總數雖然居世界前列,但大多數菌物學科論文的篇均引用率還遠遠低于世界發達國家。
什么原因造成了這種局面呢?除了投入不足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受傳統因素的制約。我國食用菌今天在世界上的地位,離不開中國菌物界科研成果的努力,但這并不表示中國菌物界科研成果沒有缺失。我們的中國菌物界科研成果當中有一種缺乏以認識菌物界基本規律為目標的研究傳統,我們的價值觀偏于實用化。過分強調學以致用,而“學以致知”講得很少。 我們往往強調“用”,能管用就好了,止步于應用,沒有進一步進行哲學的思考、理論的思維,往往停留在感性的階段。
這種局限性也表現在食用菌科學成果的評價體制上,就是過于強調研究的短期產出。現在很多食用菌課題研究都是文章驅動,而不是科學目標驅動。為什么會這樣?因為業內人士的提級、獎勵、待遇都是和文章掛鉤的。我和很多年輕的食用菌學術帶頭人討論過這個問題,他們也很苦惱。這個問題很好,很重要,但為什么不繼續研究?他說,如果繼續研究,短期內發不了文章,我們如何“交賬”?于是,重要的食用菌研究就這樣放棄了。
食用菌基礎研究往往需要10年、甚至20年才可以出成果,文章驅動的評價體系是出不來大成就的。(作者myb轉載請注明來源于易菇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