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觸了一位日籍華人,在日本打拼出了一番天地,同這位仁兄徹夜長談,感觸很多。
不可否認,我國食用菌企業中中小企業居多,相當多的食用菌中小企業正在生死線上徘徊。這些食用菌中小企業融資十分艱難,而在日本,凡有成長潛力以及技術實力的中小企業。日本從立法、補助和融資上,都能為中小企業提供全面幫助。日本的“中小企業憲法”也為中小企業護航。日本通過法律的制定,規范了中小企業的行為,調整了中小企業與國家、大企業之間的關系,保證了經濟活動的協調進行。從保護,到技術指導和資金扶持,再到產業培養,這是日本的中小企業政策發展的路徑。他們對中小企業技術開發給予現金補助,最高贊助2000萬日元,日本政府為扶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1985年頒布的《中小企業技術開發促進臨時措施法》明確規定,大力推行中小企業研究、開發新技術,提高它們自身的技術水平;對開展經過都道府縣(類似于中國省級政府)確認的技術開發的中小企業,采取補助金、融資、稅制減免等資助措施。為幫助中小企業進行產品開發研究,日本政府建立了技術顧問制度,在全國各地設立了200多個公立試驗機構,聘用專家、工程技術人員擔任顧問。日本政府還專門制定了技術開發補助金制度,對中小企業的技術開發給予50%的贊助,資助下限為500萬日元,上限為2000萬日元。
全方位的金融支持是日本中小企業發展保證。在資金方面, 日本政府對中小企業一直積極采取政策上的支持和金融上的扶持, 使廣大中小企業有更大的發展環境和生存空間。日本政府曾多次對中小企業實行政府貼息貸款政策, 每次貼息貸款政策都有極其詳細的規定, 如資本金和職工在多少范圍內、最大貼息貸額度是多少、貼息率為多少等等,并詳細地劃分為十幾個檔次。日本還是最早建立中小企業信用保證體系的國家,形成了中央與地方共擔風險、擔保與再擔保相結合的全國性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
相對于日本,我們國家并沒體現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眾多食用菌中小企業不僅得不到政府支持,甚至守到嚴重不公平的待遇。日本的食用菌中小企業不追求市場規模,而是把企業定位在大行業的產業鏈里,用專業水平做成細分行業龍頭。我國的食用菌中小企業在發展模式、管理理念上,走的是企業規模、市場占有量的路線,講究的是企業規模和產值規模,總想把企業做大。而日本的食用菌中小企業卻越做越小,但越做越精。這是我國和日本食用菌中小企業發展模式的最大區別。
中日兩國食用菌中小企業發育環境明顯不同,長期以來我國的經濟政策自覺或不自覺地偏好于食用菌較大型企業,對食用菌較大型企業(當然他們都有深厚的社會背景)可以一擲千金。從各方面給予扶持,甚至可以非法上市。而相反對食用菌中小企業有太多的不公平。比如一些地方政府片面強調“抓大”,多搞什么大的“樣板工程”“形象工程”,只對較大型食用菌企業感興趣,在財政支持、稅收優惠、技術發展等方面只考慮他們,食用菌中小企業很難或根本得不到政策上的幫助,甚至還為食用菌中小企業設置了一道道門檻。資金短缺已成為制約一些食用菌中小企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
一直以來,食用菌中小企業就是中國食用菌產業經濟中最富活力的組成部分。為中國食用菌產業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成為中國食用菌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柱。但中國食用菌中小企業都處在產業鏈的末端,是相對微利的領域,無論是在品牌、規模還是影響力上,都不可能財大氣粗,人脈的缺乏以至于往往不具備獲得國家政策支持的條件,一直處于被遺忘的角落。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食用菌中小企業其實是在一種不公平的逆境中,與同行業的有背景的較大型企業進行不公平的競爭。
日本對中小企業的重視非常值得中國食用菌界好好借鑒。在日本政府一系列支持下,日本大多數中小企業不是照搬別人的技術,而是對引進技術不斷進行研究改進和創新,從而提供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至于對外部環境的變化毫無承受能力。所以我國政府應該扶持食用菌中小企業,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型企業過渡。通過對技術創新的扶持,增強企業的內生動力。讓食用菌中小企業可以在一種公平的環境中,大展拳腳參與競爭,何愁菌業不旺?我國成為世界食用菌強國將指日可待!參考文獻略【作者myb轉載請注明來源于易菇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