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食用菌產業的發展更多的是依靠菇農群體的擴大,但一旦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不論是從種菇成本效益的角度考慮,還是從食用菌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考慮,都需要及時做好食用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
食用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是當今菌界最熱門的話題之一,我們首先需要澄清一些認識和行動上的偏差。首先,要防止口號上的轉型升級,實際行動卻比較遲緩。其次,一說到食用菌產業轉型升級,許多菌人想到的就是引進外資,引進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實際情況是,我們引進了大量的國外食用菌工廠化設施與技術,產業似乎更“科技”了,但我們自己還是處于產業鏈的低端。國外看中的就是我們相對低廉的要素成本,我們不能將宏觀的區域整體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寄希望于工廠化食用菌企業升級。很多事實都表明,食用菌設備可以買來,但食用菌的核心技術、先進的管理理念是買不來的。
有些菌人認為,食用菌產業轉型升級就是要淘汰傳統生產模式,發展高標準的工廠化食用菌。其實,食用菌產業沒有絕對的先進模式,只有先進技術或先進思維。同樣是生產雙孢菇,歐洲一些食用菌企業能夠抓住行業本質,減少前導時間達到快速反應,盈利能力非常高。相反,風光一時的山東九發集團卻瀕臨絕境,這已經給現實敲了一記警鐘,食用菌產業技術看似升級了,但日益膨脹的產能可能轉瞬間就成為不良資產。所以說,食用菌傳統生產模式改善技術和管理,仍可以變成強勢模式。而如果沒有強大的原始創新能力,以及很好的科研成果商業化鏈條和服務,食用菌工廠化模式拿到的可能還是利潤的“邊角料”。
從經濟發展規律來看,食用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絕非朝夕之功。研究表明,勞動密集型主導產業在整個工業化進程中持續時間最長。如果說我國食用菌產業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進行工業化進程,從現在開始轉型升級,那么我們完成食用菌產業結構調整的時間大約還需要幾十年。雖然隨著食用菌技術創新和管理進步,食用菌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將有所縮短,但絕不會是一年半載。
筆者認為,食用菌產業結構轉型的核心是轉變效益增長來源的 “類型”,而不是單純的 “轉行”。轉行與轉型之間沒有必然聯系,轉了行未必轉型,轉了型未必轉行,只有效益類型改變的轉行才是轉型。食用菌產業升級包括兩種類型:一是產業之間的升級。即產業結構從低級水平向高級水平的發展。這包括:在整個產業結構中,由第一產業占優勢比重,逐級向第二、第三產業占優勢比重演進;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占優勢比重,逐級向資金密集型產業、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占優勢比重演進。二是產業內的升級。即食用菌產業內部逐步縱深化發展,實現高度化與技術集約化。食用菌產業結構轉型與食用菌產業結構升級是相互促進的,食用菌產業結構轉型的方向是食用菌產業結構升級。參考文獻略【作者myb轉載請注明來源于易菇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