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曾經發表過【食用菌學者的“菇鄉戀”】文章,闡述了裘維蕃、戴芳瀾、鄧樹群、楊新美、李茹光、黃年來、黃毅等等專家學者,從書齋和象牙塔中走出,到農村和菇農中去,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去改變中國農村菇業的落后狀態的事實。如今的食用菌界縱然是“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中國食用菌產業要安定有序,要強菌惠農,關鍵是需要更多的食用菌專家學者精英心系菇農!
最近我的幾位師兄要求我寫一篇李茹光教授祭辰的文章,雖然我是李老的弟子,但從菌之路亂七八糟的事情讓我應接不暇,無心發思古之幽情。可是,紀念李老為什么不是緊扣當今食用菌現實的事件,而是發思古之情呢?顯然,是因為李老倡行的與菇農息息相連的事業,已淡出了很多學者的視野,成了少數學者在默默耕耘的領域。
我在一篇文章曾寫到中國食用菌大地上留下了許許多多食用菌老學者深深的印跡。所以,在回首中國食用菌取得輝煌業績這一光輝歷程時,我們同樣自然地將目光投向那些以實際行動踐行農村菇農群建設的老學者身上。無數食用菌老學者全身心投入食用菌產業,深入山區農村,親自傳授技術,對推動我國食用菌生產的發展付出了大量心血。顯示出熱愛菌界、與菇農共命運的高尚情懷。這些老學者的思想與實踐是至今仍有顯著啟迪價值的,至少有以下幾點:一是要真誠地信任菇農,致力于菇農群技術的傳播;二是食用菌專家階層與這個產業強勢集團要有遠見,舍得拋棄既得利益的包袱,才能實現菌界各階層的共存共榮。我想,這二點應該是中國食用菌學者專家相當一部分人的共識。請看中國食用菌界那些領軍人物,楊新美也好、黃年來也好、李茹光也好、黃毅也好……………..他們無不是食用菌界一時之俊,地位崇高;他們為菇農做了那么多的好事,那位不值得我們敬仰?
時移世易,食用菌產業的大發展,菇農的地位肯定是大大地變化了。但我們菇農仍為弱勢群體,受食用菌新技術的教育程度和謀發展的條件仍然十分不樂觀。
食用菌產業大發展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我們食用菌專家學者所能做的只能是順應食用菌產業的大轉型,在這個過程中,為了食用菌產業的進步,為了食用菌產業的健康有序,為每一個菇農爭權利,也就是為食用菌產業均衡與和諧發展而力所能及的創造條件。
這就需要我們食用菌界的專家學者,關心弱勢菇農群體,心系菇農,為他們創造積極向上發展的機會。而知識的傳播是給他們參與產業發展基礎條件,這是最為關鍵的。這就要求我們的專家學者有最基本的人道主義情懷,有最起碼的公平正義感。關心菇農,情系菇農,心系菇農!參考文獻略【作者myb轉載請注明來源于易菇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