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科研單位也好,企業也好,老板是外行好還是內行好,這個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難有定位,現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在食用菌科研單位,我個人覺得還是外行老板較好。先看兩個實例:
據有關媒體報道:我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是怎么冒出來的,是他找到當時數學所的一個外行黨委書記,正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外行,報告了自己的科研成果。這個黨委書記立即非常重視,于是上報到了中央毛澤東周恩來那里,也就立即得到毛澤東周恩來的重視,于是陳就立即住進了高干病房,享受部級待遇。
被譽為我國水稻雜交之父的袁隆平院士的成果也是外行領導發現并上報中央的。
從陳景潤與袁隆平院士成功人士,我們不妨反思維想一下,如果當時不是一個外行領導,而是一個同行領導,是一個數學家、水稻專家當老板,會出現什么情況?這里又分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老板是比陳景潤與袁隆平院士水平更高的數學家、水稻專家,第二種情況是這個老板的水平要比陳景潤與袁隆平院士差一些,但好歹也發表過一些一般人看不懂的論文,也推導過兩個小定理。那么,第一種情況稍好,陳景潤與袁隆平院士會得到老板內行的賞識,但決無可能將他的成果上報中央,讓中央重視并使陳景潤與袁隆平院獲得很高的待遇。那領老板一定會這么想:“我還沒有得到的待遇他們怎么能夠得到?”第二種情況就更慘,那個半專業人士的老板還惦著自己受到中央賞識呢,怎么能夠讓陳景潤與袁隆平院士冒尖?
其實陳景潤與袁隆平院士也能折射出食用菌科研單位現狀,如果所有的食用菌科研機構的老板是外行,這些外行老板的政績如果和其手下的食用菌科研人員的研制成果成正比,那么這樣的外行老板一定會努力探索管理科研人員的策略。
有感現在的食用菌科研項目,真正干實事的食用菌科研人員其實很無奈,項目進行過程中出了一點紕漏,就會被老板斥責,同仁之間也挖苦、諷刺和嘲笑,甚至掣肘。同時,老板也會拿出同類項目國內已達到什么什么水平要求你的研究項目下馬。導致很多項目就此夭折,真正干實事的食用菌科研人員不得不散伙。
還有老板是內行,這個老板一定要有個文憑學位。于是摻水文憑學位就流行了起來。其次,內行的老板往往還有學術偏見,對學術爭論很難置身局外,加上恩師,校友們的面子啊,內行的老板往往壓制不同學術觀點。另外,因為老板是內行,那你就絕對不能比老板高明,而內行老板也不可能像外行老板那樣坦誠自己不懂,因為你不懂你就不配當老板,所以即使不懂,也要在那里裝懂。其實大家都知道,現代科技隔行如隔山,你在一個部門再強,對別的部門的事情你還是外行。所以現在的內行老板,并不是真正的內行,不過是比以前的外行們稍微強一點而已。但這些所謂的內行老板,無法向以前的外行老板那樣坦誠自己不那么明白,也沒有了謙虛精神。聽不得不同學術意見,獨攬科研器材和科研經費。自己不搞也不讓別人搞。如果被人搞出來,別人就比自己還內行,老板就很丟面子。
實際上,在食用菌科研單位,真正能夠打擊和壓制人才冒尖的并不是外行老板,而是內行老板,在這些食用菌科研單位里,真心干實事的食用菌科研專業人員受到壓制,要的就迫使自己要花許多經歷來從事拍老板馬屁的工作,就無法集中全力來搞專業了。有的科研人員多年的媳婦熬成婆,也當上了老板,可是一大堆管理的事兒壓在頭上同樣使自己無法集中精力搞專業。也有的食用菌科研人員采取的是消極怠工,但這樣一來自己的專業水平同樣受影響。還有一些聰明的食用菌科研人員采取辦法就是干私活,搞星期六工程師。到多個食用菌企業去當顧問或搞兼職工作,長此以往,食用菌科研單位就離垮臺不遠了。
實際上,真正能夠打擊和壓制人才冒尖的并不是外行,而是內行。我從“實話實說”節目中的老易的表情,就知道實際上他在他原來的研究所里受到了相當程序的打壓,最后強迫他退休把他排擠出來了。他有沒有院士的水平?也許有,可是院士被另一些專業人士強占了。那些專業人士也不能說什么都不懂,也還是專家,寫的論文別人也看不懂,看起來很高深的樣子。
有人說武大郎開店不會用比自己高的店員,甚至還畫了漫畫來諷刺這一點。而實際情況則是,如果是武大郎開店,他反而會聘用高個子,因為他自己的個子他自己也清楚,是完全地絕望了的,因此并不會再和被聘者比較這個。真正可怕的是一個半高不高的人,比如說一米七的人開店,倒真有可能全部聘用一米七以下的人,因為一米七也還是有一些高度。
我在深圳曾經在一家美中合資的軟件公司工作過一段時間,美方的公司是IBM公司。我發現美方的公司就在努力地搞外行領導內行,這說明資本主義企業也是經過了長期地探索,發現了這個秘密。任何人一被公司聘用時,都問到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決定了你今后在公司的發展方向。這個問題是:“你是愿意搞管理還是愿意搞技術?”如果你選擇搞管理,那么你今后就沿著管理的這條路子往上爬,你再也不允許搞技術,不允許去插手技術,你的任務就是協調技術人員的工作,為他們服務,使他們HAPPY就是你的最重要的職責。而如果你要選擇搞技術,那么就沿著程序員,高級程序員,系統分析員,系統設計員這條路往上爬,你再也不允許過問管理的事。而且公司反復強調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是完全平等的。我想,如果我是一個專業人員也一定不想自己的領導是一個專業人員。比如說,我是一個廚師,就希望聘我的飯店老板不懂烹調。如果他特別懂烹調,我可能要選擇辭職。因為,如果他的烹調技術比我強,如果我拿圍棋的段位來進行評價,他是九段我是七段,那么我做的任何菜在他看來都是糟糕的,我就少不了要挨罵。在九段棋手的眼里七段棋手的棋基本上是臭棋。而如果我是七段他是五段,我就更受罪,因為他居然還懂一點,就完全有可能瞎指揮,這樣我活著就更難受。
實際上社會上就是存在著兩種人,一種是專業人員,比如程序員,工程師,演員,廚師等等,一種是管理人員和經紀人員,從事專業人員協調作用。而探索這兩類人員之間的協調工作是至關重要的。而中國的現狀則是真正的人才仍然受到普遍的壓制。這種壓制并不是國家不重視,國家也不希望出現這種情況,也制定了許多法律來促進人才冒尖。一個重要原因是這兩類人沒有協調好。這沒有協調好又分政府方面和民間方面。
在政府方面,在所有的國企和事業單位中,因為實行了內行領導內行,我前面已經指出了這是人才受壓的重要原因。在這些單位專業人員受到壓制,通常要反抗。反抗有幾種辦法,一種是努力拍馬屁自己當上官,這樣就不受壓了。可是這就使自己要花許多經歷來從事拍馬屁的工作,就無法集中全力來搞專業了。而一當上官倒是不受壓了,可是一大堆管理的事兒壓在頭上同樣使自己無法集中精力搞專業。另一種就是消極怠工,但這樣一來自己的專業水平同樣受影響。還有一種辦法就是干私活,搞星期六工程師,但星期六工程師或者去外面兼職實際上是一種腐敗行為,而這種腐敗行為國家現在居然公然地鼓勵!所以國家的研究所很快就垮了。
在民間方面,因為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剛剛興起,對于專業人員的管理缺少經驗。他們對待專業人員的習慣仍然象對待一無所有的打工仔那樣,對其實行殘酷的剝削。他們會想:“我給他的待遇已經夠好的了”,但其實并不夠好,還差得遠,那些私企老板太摳門了。另一方面,私企老板由于財力不夠雄厚,因此不能夠給專業人員一種較為寬松的環境,無法讓他們研究一些自己感興趣的課題,而這些課題完全可能是一種更大的財富的來源。私企老板總是顯得過于自私,摳門,這就使得他手下的專業人員不舒服。但我認為私企老板在逐漸摸索中也許會改掉這些毛病,吸收國外的企業的長處。
有一些私企老板倒是對專業人員很好,但管理方法不對頭。比如說,給專業人員重獎一百萬,這是極為錯誤的管理方法。實際上外企從來不這么做。如果你老板已經決定給專業人員一百萬,那么將他的薪水加到月薪二萬,一百萬可以發上四五年,在這期間專業人員應當還會繼續作出貢獻。而且,一個穩定的收入才可能打造出技術的尖子。如果猛地一下得一大筆錢,然后還是低薪,這人其實也沒有什么積極性了。需要的是建立一個穩定的向上爬的工資逐年增加的“大鍋飯”制度,而不是動不動就重獎,重獎其實是一種非常老土的管理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