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很多同仁都認為食用菌產品標準化生產中,實施食用菌產業升級與轉型,加快食用菌生產設施化、規模化。支持建設食用菌規模種殖場(小區),發展食用菌標準生產基地和示范場,開展標準化創建活動,推進食用菌栽培加工一體化。加快食用菌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和檢驗檢測體系建設,積極發展無公害食用菌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用菌產品。可從根本上解決食用菌產品質量安全問題。這個觀點是否完全正確?
食用菌行業主推的是食用菌設施化、規模化。但這其中的問題應該密切注意,食用菌設施化帶來的食用菌病蟲害增加,使不少從業者大量通過藥物來處理,這些帶來很大的潛在不安全問題。大量的食用菌規模化,問題更大。不少的食用菌工業示范區不要成為污染區?
其實片面追求規模的食用菌產業也存在很大的問題。與農戶傳統的家庭種菇相比,規模化種菇更易出現過密化問題,食用菌取自于大自然,大自然是它的老家,全人工條件下栽培,掌握不好更易出現大規模的病害爆發。為了保證食用菌正常生長,有時不得不大量使用藥物治療。食用菌產品質量問題不能不受影響。并且傳統的做法還可以讓菇農提供更多的致富機會。
最近一段時間,尤其是受北京蘑菇被漂白事件影響,食用菌界有些學者對我國傳統的家庭種菇方式進行口株筆伐,一直在人為地妖魔化“分散種菇”,將食用菌產品質量出的問題統統地都指向了傳統的家庭分散種菇方式。認為家庭分散種菇方式帶來了成本高,耗源大,難以管理。認為只有實行規模種植了,什么問題就能解決了。 其實這種做法大繆也。君不見,在藥物使用上,大的菇廠比小散菇戶厲害多了,出于追逐利潤的目標考慮,他們的相應沖動比一般菇戶大得多。規模化種菇所帶來的問題確實被有意無意地忽視了,不意味著只要“有規模了”食用菌病害防控體系就沒問題了。規模種菇由于菇密度大,數量多,盲目擴大規模導致食用菌病害防控措施跟不上,更容易出問題。事實上,部分散菇戶的存在并不是大問題。
近10多年來,我國食用菌規模化種植發展迅速,涌現了不少產菇群,但經我的調查,這些產區經營幾年后,弊端逐漸的呈現出來,比如生態環境污染、產品質量下降、病蟲害污染猖獗,大量用藥導致食用菌質量安全隱患增加。要知道,過去我國傳統的家庭種菇,雖然在新形勢下面臨不少的問題,但與一古腦地盲信規模化相比,其他這種種菇方式已經進行了幾十年,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比較符合菇農的實際,所以不能一概否定,認為只有規模的就是好的。當然這種分散種菇對統一食用菌病蟲害防控帶來部分問題,可以根據這種特點設計出合適的防控措施,比如可以進行統一的食用菌病蟲害防控體系等配套服務建設,不能一棍子打死,盲目崇信食用菌規模化最后給我們帶來的災害會更大。參考文獻略【作者myb轉載請注明來源于易菇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