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網首發】狹義的食用菌技術進步指食用菌生產中先進技術對落后技術的替代,表現為用同樣多的食用菌資源可以生產出更多的食用菌產品或生產同樣多的食用菌產品只需要投入比以前更少的食用菌資源。主要是指優良菌種培育、新品種、新材料和平衡營養、栽培新技術、病蟲害防治、深加工等食用菌生產技術措施的進步以及食用菌機械改進與完善。廣義上的食用菌技術進步,則指任何導致食用菌收益增加或食用菌支出減少的經濟活動。它既包括食用菌生產技術的進步。
從過程看,食用菌技術進步則是一個經過技術發明、技術創新、技術擴散等環節,把新知識、新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從而提高經濟效益、改善生態環境、不斷提高整個食用菌生產力水平的前進過程。它反應了整個食用菌生產過程中科學技術的突破及其應用程度,最終表現為資源約束條件下食用菌產銷各環節潛力的發揮,達到提高投入產出比或單位收益成本降低。通過一個個技術進步不斷將先進的生產要素和勞動工具融入食用菌生產,改變勞動方式、改造勞動形象,從而提高整個食用菌生產力,促進食用菌經濟增長。
從一定意義上說,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就是食用菌技術進步的過程。我國食用菌產業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傳統階段,食用菌技術處于停滯狀態。第二階段是傳統食用菌產業向現代食用菌產業過渡階段。由于種菇勞動力較多以及工業擴張導致資本相對稀缺,勞動節約型食用菌機械的使用受到限制,食用菌發展主要依靠以提高食用菌產出率為目標的生物化學技術創新。第三階段是食用菌現代化階段。菇場規模趨于擴大,資本供給越來越充裕而勞動成本越來越高昂,勞動節約型的大型食用菌機械和其他資本密集型技術被開發和運用到食用菌生產中。技術革新是食用菌產業發展道路變遷的主要線索。
當前,食用菌產業技術進步主要面臨三方面制約。一是人力資源素質制約。從業者在食用菌生產過程中既是投入要素,又是生產要素的組織配置者。因此,從業者素質是食用菌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關鍵因素。但我國目前食用菌從業者總體素質還不高,而且隨著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轉移到非農產業,這個問題在農村種菇群中顯得尤為突出。二是食用菌生產規模制約。一般而言,大規模經營的菇戶偏好于機械技術進步,而小規模經營的菇戶則傾向于采用優良菌種、小型機械等節省勞動力成本的技術。我國食用菌生產規模小而分散,組織化程度低,容納技術要素的能力較弱,難以獲得較高的技術效應和規模報酬。三是食用菌產業基礎設施制約。食用菌技術的推廣使用離不開食用菌生產基礎設施的物質載體作用。目前,我國許多食用菌產業基礎設施落后,效率低下,嚴重影響了食用菌產業技術進步。食用菌技術相對落后,使得食用菌生產投入大部分仍然集中在勞動上,菌料、菌肥、菌藥等大量使用,林木資源亂砍濫伐屢禁不絕,制約著食用菌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提高,并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削弱了食用菌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如何破解食用菌產業現代化對食用菌技術進步的巨大需求與食用菌自身技術進步基礎薄弱的現實矛盾呢?
工業化對食用菌技術進步具有多方面的影響:工業的發展為食用菌產業提供了現代技術設備,并使現代食用菌生產資料如原料、機械等的成本降低;非農產業的發展能大量吸納農業富余勞動力,有利于擴大食用菌生產規模,并增加對食用菌產品的需求;工業的發展能夠迅速積累社會財富,使社會有能力支持食用菌技術研發、建設食用菌基礎設施等,從而促進食用菌技術進步。事實上,食用菌機械化正是現代工業的產物。城市作為區域創新活動的樞紐,具有極強的創新外溢性和輻射性。城市通過擴散技術、傳播知識、生產協作、提供市場等途徑帶動食用菌產業發展和技術創新,是食用菌技術進步的重要源泉。
同時應當認識到,工業化帶動食用菌技術進步不是單純依靠市場機制就能實現的。我國食用菌技術進步的制約因素本質上源于食用菌產業物質基礎的薄弱,也就是食用菌產業自身發展無法提供改造傳統食用菌產業的物質基礎。這就需要運用公共財政等手段主動地將工業化與食用菌技術進步結合起來,在工業反哺菇業中更加重視對食用菌技術進步的反哺和支持。將食用菌技術領域作為食用菌產業扶持政策的重點,加大財政投入,建立健全相關體制機制。技術進步應該成為食用菌行業的著力點。參考文獻略(轉載請注明來源于易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