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食用菌界,許多食用菌學者及涉菌官員,在談到我國菇農和食用菌產業現狀時,發出了中國食用菌產業的根本出路就是規模化、產業化或資本化。確實各地紛紛興起的食用菌工廠化栽培,山西煤老板轉身于食用菌產業,數不清的食用菌產業大縣(市)也充分印證了這點。但是,此路是否正確,是否與我們的預期相悖,我想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來證明一切。筆者談點這方面的看法。
食用菌產業過度追求規模化、資本化,不可避免帶來菇農轉行,使這個菇農弱勢群體雪上加霜,食用菌產業的多樣化格局遭到嚴重的破壞。
按常理,食用菌生產走向現代化的前提,就是要實現規模化生產,因為只有規模化生產,才能有效地使用食用菌機械,只有集約化經營才能降低管理費用,提高食用菌生產率。然而,食用菌是活性的、運動的,難以控制的,絕非像一般的諸如方便面、機械制造等大型工業企業產品生產中那樣實現生產率的大幅度提高。為什么,我們的有些食用菌工廠化企業目前運作仍不理想?不單純是企業管理的問題,其中食用菌作為生物的多變性、多樣性也是其原因之一。
食用菌產業過度追求規模化、資本化確實可以提高人均的食用菌產出效率,產生最大效應的是原先由多個人干的活變成少數人干而已。我國食用菌產業最大的優勢是勞動力資源優勢、原材料優勢,日本工廠化栽培食用菌技術先進,資金也雄厚,但為什么他們的香菇需要從中國大量進口?
食用菌產業過度追求規模化、資本化會導致多樣化食用菌產業體系崩潰,甚至造成食用菌總產量的下滑。食用菌規模化、工廠化生產在短期內,也許可以提高某些食用菌產量。但是追求規模化的單一種植,長期下去,會導致大量菇農的退出,使眾多菇農陷入萎縮,甚至消亡。食用菌多樣化遭到破壞,而傳統家庭式食用菌模式或現代的小規模食用菌產業模式,具有通過多樣化種植充分利用土地資源與氣候的優勢。大量數據統計與事實證明,小規模食用菌產業模式的綜合產出率高于規模化模式。以東北的黑木耳栽培為例,幾十億袋的黑木耳栽培靠的還是菇農的小規模大群體。
食用菌產業過度追求規模化、產業化、資本化,往往會陷入背后資本壟斷的陷阱。關于食用菌現代化,很多人錯誤的認為食用菌的產業化與資本化,使食用菌產業成為菇農增收致富的重要出路。確實食用菌產業化的出路,就是要拉長食用菌產品加工的鏈條,提高食用菌產品的附加值。這個理論似乎是可以成立的。因為拉長食用菌產品的產業鏈,使食用菌生產能有效吸收現代技術和資本投入,就可以把食用菌生產像用礦產原料煉鋼一樣來使用,就可以使食用菌像工業那樣成為吸收大資本進入的產業。但是如果食用菌學者及涉菌官員堅信這種附加值的增加,可以成為提高菇農收入的來源,對此我表示懷疑。因為如果食用菌產品延伸的產業鏈可以延伸出利潤的誘惑時,那么進入這個領域的不只是菇農,而是逐利的大資本。大資本一旦進入,就不會滿足于具有附加值的產業鏈,他們會逐步滲透,最終完成對整個食用菌生產環節中所有增值環節的壟斷。
食用菌產業過度追求規模化、產業化、資本化,追求的是利潤的增長!在食用菌工業化陷入危機與困境的面前,需要我們反思的一個方向性問題是,中國食用菌產業需要現代化,但不是目前所定位的工業化式的現代化,而是需要從工業化方向定位轉移到食用菌生態化定位上來。
其實我國食用菌產業的發展,漳州模式就很不錯。據了解,在漳州不管是食用菌工廠化栽培也好,菇農的常規性的栽培也好,漳州幾乎沒有那種規模大的企業,都是小巧玲瓏型,適度規模生產,統籌規劃,精耕細作,重視品質,每道工序都是那么嚴謹,食用菌生態化也搞的很不錯,代表了我國食用菌發展的方向。參考文獻略【作者myb轉載請注明來源于易菇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