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食用菌“高成本時代”已經到來,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那么當我們的食用菌企業喪失成本優勢后,該怎么辦?
對這種情況,縱觀行業人士的做法無非是采取下列選擇: 擇機轉行或轉型;以偷工減料作為應對策略,但這無疑是飲鴆止渴,自取滅亡;選擇向價值鏈上游轉移,例如培植食用菌企業文化、優化結構、加大創新及研發投入,走高端市場,畢竟高端市場利潤空間相當大,成本壓力就會相應減輕。
總之,中國食用菌產業正在接受“高成本時代”的考驗。低成本正在逝去的地平線。 2007年以來,我國食用菌生產已開始步入高成本時代。突出表現在:成本明顯增加;成本構成發生明顯變化。現代生產要素越來越廣泛地滲透到食用菌生產領域,食用菌外部成本如物質和服務費用支出增長加快、份額提高;隨著農業勞動力大量外出,勞動力成本在總成本中所占的比重也上漲嚴重;高成本導致食用菌效益明顯下降。由于生產成本的加快上漲,食用菌生產效益總體上呈現出下降走勢。筆者認為結構性的矛盾是這一切的罪魁禍首,食用菌中低檔產品供大于求,同質化無序競爭嚴重。
一個明顯信號傳出,中國食用菌“低成本、低價格”的優勢正在發生變化,“高成本時代”即將來臨。這樣的沖擊,對中國食用菌企業來講將是致命的。
應對我國食用菌“高成本時代”,應著力于粗放型增長轉向節約型經濟;成本優勢戰略轉向技術優勢戰略;調整產業結構,拋棄那些容易引發成本上升的食用菌產品,轉向高附加值;通過變革以提高食用菌企業效率抵消高成本影響。
曾經何時,我國食用菌產業在低成本時代,“薄利多銷,以量取勝”為制勝法寶。但在中國食用菌產業,多數食用菌企業低成本往往不是靠技術與生產管理獲得,而往往依靠資源投入來實現。食用菌企業成本控制并不佳,中國食用菌產量增長依靠的不是大企業,而是小企業或眾多的菇農。我們還應看到中國食用菌企業在削減成本時,常常因顧及當前而無暇為未來設想,結果反而喪失研發、創新、渠道建設等能力,最終導致競爭力下降。這種低成本的方式,最終將陷入技術簡單、產品附加值低的過度競爭困境,而在中高端市場乏力。
“高成本時代”食用菌企業的對策注定是一個長期而漫長的摸索過程。一個不得不承認的現實是,業內專家學者認為,“低成本,低價格”在今后很長一段時期內仍舊將是中國食用菌產業在全球經濟的競爭優勢所在。然而成本控制只是前提條件,中國食用菌企業到了重新考慮企業系統的關鍵時候了。食用菌企業的產品的質量可以不是最好的,價格不是最優的,但是一定需要為客戶創造價值。也有同仁建議先做文化后賣菇,在商業模式上以顧客為核心、以品質為基礎,以差異化為手段。
食用菌企業要在今后的發展中擺脫一味低成本的束縛,品牌、技術、產品結構、產業升級常常被認為是應對高成本時代的解決方案,中國食用菌企業未來必須加強產品品牌的建設。此外,系統的建立不獨與食用菌企業的運營模式有關,生產鏈、產業集群、配套能力也同樣重要。
中國食用菌產業面臨“高成本時代”,迫使中國食用菌企業重視品牌建設。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有待審視。(轉載請注明來源易菇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