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有機食用菌、綠色食用菌、無公害食用菌都是安全食用菌,安全是這三類食用菌突出的共性,它們從種植、收獲、加工生產、貯存及運輸過程中都采用了無污染的工藝技術,實行了從菇棚到餐桌的全程質量控制,保證了食用菌產品的安全性。
食用菌質量標準雖然我國現已頒布實施的標準中,多為質量標準。技術規程在我國現已頒布實施的食用菌標準中,目前只有一個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有3個,地方標準有16個;我國相繼出臺了無公害食用菌生產、加工技術規程系列標準,綠色食品——食用菌生產、加工技術規程系列標準,有機食品——食用菌生產、加工技術規程系列標準等。食用菌標準化生產,并推進從餐桌—產品—產地—農戶的溯源體系,具體包括產地—投入品—菌種—栽培過程—產品—收購—加工—包裝—貯存—運輸—營銷等方面形成配套的標準體系,以此約束生產者—技術員—加工者—銷售者的行為,避免由于質量安全問題影響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和中國食用菌產業的國際聲譽和貿易額。這是相當必要的。
有機食用菌也叫生態食用菌。來自于有機食用菌生產體系,是指由專門的有機菇場種植和生產的無農藥,無抗生素,無污染和無激素的食用菌產品,有機食用菌無級別之分,在生產過程中不允許添加任何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而且需要3年的過度期,過度期生產的產品為“轉化期”產品。有機食用菌可謂食用菌中的精品,有機食用菌的認證管理是由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合(IFOAM)及其認可的機構來完成,與國際接軌。有機食用菌是完全意義上的安全食用菌,安全系數最高。但有機食用菌條件之苛刻,難以在我國食用菌產業中形成主流,尤其是我國食用菌多以農戶為主,菇農是主體,有機食用菌的推廣普及難度極大.在我國我們只能在極少數具備條件的食用菌企業加以試點。
綠色食用菌是在國家標準下有限制地使用農藥和化肥的產物,綠色食用菌可謂食用菌中的優良品, 我國的綠色食用菌標準是由中國綠色食品中心組織指定的統一標準,其標準分為A級和AA級。A級的標準是參照發達國家食品衛生標準和聯合國食品法典委員會(CAC)的標準制定的,AA級的標準是根據IFOAM有機食品的基本原則,參照有關國家有機食品認證機構的標準,再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而制定的。綠色食用菌的標志在我國是統一的,也是唯一的,它是由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制定,并在國家工商局注冊的質量人證商標。中國綠色食品的標志由三個部分組成,即上方是太陽,下方是葉片,中心是蓓蕾,正圓形,意為保護。綠色食用菌的認證機構在我國惟一一家是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該中心負責全國綠色食用菌的統一認證和最終審批。綠色食用菌在生產加工過程中,允許限量、限品種、限時間的使用安全的人工合成菌藥、菌肥。相對有機食用菌而言,綠色食用菌門檻稍低些,但對廣大菇農也很難達到,部分有實力的食用菌企業應該將此列為主流。
無公害一詞是對食用菌安全最基本的要求,無公害食用菌是普及品,無公害食用菌是農業部宏觀管理,省級農業行政部門進行產地,產品認證管理,是食用菌企業必須達到的最低食用菌安全標準,市場準入標準。無公害食用菌在我國是指產地環境、生產過程和最終產品符合無公害食品的標準和規范。這類食用菌產品中允許限量、限品種、限時間的使用人工合成化學菌藥、菌肥、添加劑等。無公害食用菌的標志在我國由于認證機構不同而不同,我國的一些省份制定了各自的無公害食用菌產品標志,其中有些省份的無公害食用菌標志已在國家工商局注冊。無公害食用菌是國家農業行政主管部門,針對當前食用菌產品污染和食用菌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提出的新概念,是指食用菌產地環境、生產過程、最終產品質量符合無公害食用菌產品的標準,并使用無公害食用菌產品標志的食用菌產品。
綠色食用菌,有機食用菌在強調安全周期,還強調優質營養,它只是有著特定的消費群體。而無公害食用菌是把有毒有害物質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主要強調安全性,是最基本的市場準入標準,是以大眾化消費為主,這非常符合我國的實際情況,也切合我國食用菌產業的實際。
所以筆者認為: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我國食用菌發展的主要方向應突出抓好無公害食用菌,創立無公害食用菌品牌,這不僅非常必要,而且完全可能。天時地利人和,此時皆備。
當今食用菌消費理念最直觀的是一個‘凈’字,最深刻的是一個‘信’字”。中國食用菌界最難以讓消費者相信的重點之一是食品,是糧油,是水果,是蔬菜。別的東西不靠譜,消費者勉強能接受,對基本生活的破壞性不大;但日常的飲食入口的食品卻總也靠不住,消費者就活得很無奈。北京蘑菇被漂白事件我們暫不管事情的真偽如何,但能引起那么多人的關注足以說明這個問題,食用菌的產品安全問題是個大問題,是關乎這個產業興衰的大問題,著力抓無公害食用菌,善莫大焉。
針對發展無公害食用菌,筆者談點個人的觀點:1、相關菌界同仁一定要學習有關法制法規,除了與我們菌業有關的《食品安全法》必修之外,很多新出臺的中央和相關部委文件也需要認真學習,只有了解宏觀背景,了解政策走勢,了解法律指向,才有可能做好這件事。這可不是一般地看看,而是需要從中找到食用菌產業發展結構調整的依據,找到新市場。2、設計食用菌相關產業鏈,食用菌產業有很長一條產業鏈,從食用菌的銷售到食用菌培植,從菌種提供到菌用品供應,從病蟲害防治到加工,從食用菌科研到食用菌工業化、企業管理等等,絕非只是帶著菇農搞幾個大棚種菇那么簡單。3、展開區域性食用菌工業化研究,我國食用菌產業在過去的幾十年的發展中,借助一家一戶的菇農小生產從而形成大群體,這種格局不可能始終堅持下去,食用菌產業最終要走工業化的路子。適度規模食用菌生產就可以考慮菇場制,機械化、工業化、現代化。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食用菌產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食用菌產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食用菌產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食用菌產業,促進食用菌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已成業內人士的共識。這為無公害食用菌的生產創造了先決條件。4、嚴格食用菌檢測公開監督,我國的食用菌企業主也好,菇農也好,大都很純樸,但也不乏小狡猾,實際上是愚昧。無公害食用菌對于菇農是很難有深刻認識的。如果監督不到位,就不可能生產出真正意義上的無公害食用菌來。不說世界發達國家對中國食用菌產品不放心,國內消費群體又有多少人相信我們有貨真價實的無公害食用菌呢。檢測頻次、檢測手段、檢測公正性和檢測結果的曝光率都是非常需要的,要使消費者放心,就必要讓消費者和代表消費者利益方嚴格監督。5、加大對無公害食用菌品牌的策劃和投入,向政策借勢要錢,中央政府在大力提倡綠色農業,鼓勵無公害蔬菜。中央及其相關部委以及省里都會有一些政策相繼出臺,我們食用菌行業不借勢就太不劃算了。而且,上面提倡的事情往往有資金跟進,現在的國家很有錢,只是各部門不知道該給誰,也不可能分發下去,又不可能大張旗鼓地吆喝。無公害食用菌產業的發展正好符合上面的愿望,瞌睡碰枕頭的事。主動配合他們做,或許有戲。
這幾年,食用菌正由買方市場轉變為賣方市場,部分地方的銷售難已成為產業發展的瓶頸,但是北京、上海等一些大中城市,消費者正在為吃不上放心菇而煩惱呢,為菌界同仁對接好無公害食用菌的通路問題,這真是富菌、惠民又服務消費者的高尚的事情,利在菇農,功在消費者。無公害食用菌將是我國食用菌發展的主要方向!參考文獻略【作者myb轉載請注明來源于易菇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