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論壇首發】食用菌行業的飛速發展這幾年有目共睹,已經成為很多農民賴以生存的手段,在某些地區甚至成為主導產業,從表面上看,食用菌生產技術是很簡單的,甚至有些人說只要不是傻子都能種出菇來,事實真的如此嗎?如要真正種出較好品質的菇和高產量的菇,能獲取較高的經濟效益,還是要有過硬的實踐技術經驗的。這就牽涉到要有好的菌種質量、過硬的種植技術、良好的環境、還要有得力的天時等基礎。所以,在整個食用菌整個生產鏈中,種菇者的成敗往往同菌種出售單位產生十分復雜的關系,為了糾紛進入司法程序的案例全國各地也屢有發生。據統計食用菌行業進入法律程序的案件中,菌種糾紛占大多數。筆者就這原因談點看法,供同行著思考。
一,目前易出現的問題概念
食用菌生產效益的最終歸結是種菇者的收入多少。種菇者能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這是理所當然的,對菌種的質量和生產者的技術是無置否的普遍認為;如有不理想的收入或者造成了損失,那菌種生產單位多少就有脫離不了的干系,這已在菌種生產單位和種植者之間形成了一種自然而然的關系。然而,有些栽培失敗也并不是屬于菌種質量問題。但是,種植者的第一想法就是認為菌種有問題的,這種觀念出發點還是有相當大的比例的。當然,大家也應該理解,畢竟種菇者在資金上和物力上的投入是不易的。有的也確實由于菌種質量問題所引起的。
二,菌袋成活率低或死亡引起的糾紛。造成這種情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外乎以下幾種因素:
1,是氣候所引起的。食用菌屬農業范疇之內的行業,所以同其農作物一樣有年成之分的,也就是說在很大程度上,點種后的成活率受氣候的影響而有高低比例之分的,收菇耳時有產量和品質之別的,如有過硬的技術是完全可以應對不利的氣候條件的。例如,吉林省某黑木耳生產村今年種植黑木耳過程中,發現4月份下地的木耳出耳后全部都是大疙瘩耳,耳農們紛紛要求菌種出售單位賠償其經濟損失。而這家菌種出售單位去年同樣的品種缺沒出現這個現象,所以 對此菌種出售單位有無法說清的苦處。這是什么原因呢?這是因為前期溫度偏高,耳芽現的較快,但5月~6月份,吉林省遭遇了長期低溫天氣,耳農仍按歷年的常規方法澆水管理,外界的溫度又太低,滿足不了黑木耳葉片開展所需的溫度條件,而袋內的營養又緩慢輸送,導致了耳片不伸展,形成了大疙瘩,這類現象尤其是朵生菊花狀黑木耳品種較嚴重。這就是氣候所引起的了,是與菌種質量無關的。
2,是菌種質量問題。菌種質量包涵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菌種本身的質量,也就是說菌種培養基的配方要科學合理,菌絲具有較強的生命力,無攜帶雜菌的純菌絲體;第二是品種的生物學特性要適合當地的氣候條件,能具有抗逆性強,易出高產,品形優良等良性的優點。從很多信息方面了解,在全國范圍內,生產菌種的廠家大多不受當地政府的限制,從事菌種生產蜂涌而起,生產經營許可證見錢就發,根本不從技術上進行考核和資金審查該當事人的各方面能力,主管部門完全沒有一點責任心,和嚴重的無作為的心態,這是造成劣質菌種流入市場的主要因素;有些菌種廠在技術上一知半解,沒有一點實踐經驗,甚者連哪個品種的菌絲都認不清也生產起菌種來;還有一些菌種生產單位在生產的過程中配方簡單,偷工減料而造成菌種質量低劣。例如,某地有一位菌種生產老板把雜菌菌絲當成食用菌菌絲生產了一大批菌種,銷到種植戶后造成大面積污染,給種植戶造成重大的損失。這種責任菌種生產單位是不可推卸的。還有某個菌種生產單位一個黑木耳菌株竟準備了12個標簽,那個菌株暢銷就叫什么名,不出問題才反常。
3,是種菇著在生產過程中的管理不當所造成的。食用菌的種植成功好壞是要靠有歷史的實踐,得與失積累的過硬經驗,而不是靠即時的聰明,“聰明反被聰明誤”的現象還是大有人在的。有些種植戶是去年種植效益好,今年還是同去年一樣進行管理、生扳硬套的公式形的想法,不考慮天氣氣候的變化應改變管理方式,又不同菌種生產單位和行業專家聯系,其中還有部分種植戶光憑個人經驗,無視菌種提供單位的指導,自以為是心態進行管理,而影響菇耳菌棒袋的成活率和產量的高低,造成減產的損失。有些種植戶管成這種情況后,總認為是菌種有問題,而與菌種生產單位產生糾紛,或者強行索賠,甚而法庭相見。菌種生產單位為此深感無奈。
4,是使用農藥過量而造成減產或絕收的損失。在食用菌發展壯大和經年不斷地生產同時,也給生產的環境也帶來了負面作用,那就是病蟲害的發生。由于菇耳農在病蟲害的防治上沒有掌握其技術,不根據病蟲害發生的時間和規律進行施用,無目標地對農藥和消毒藥的使用趨于逐年增加,不僅在劑量上增加,在噴藥的次數上也增加了。再就是假冒偽劣農藥和高毒高殘農藥的使用,菇耳類的菌絲嚴重處于中毒的環境,產生不良的發育狀態,嚴重的現象造成菌絲死亡而減產或絕收,或者是假藥無法防治病蟲害而使環境更加惡劣。例如,吉林省有一黑木耳種植戶,在一農用物資經銷處受之誤導買回不能在食用菌上使用的增產藥劑,把投資近40萬元的黑木耳,因噴此增產藥造成40萬袋木耳絕收。當時以為是菌種有問題,省專家組進行了調查,由于當地用同一單位菌種的種植戶較多,該農戶經過噴藥試驗對比,才發現是使用增產藥出現的問題。后經專家論證確實是使用了不當藥物所致。還有用藥過量輕微減產現象的種植戶還是較普遍的。使用農藥和消毒藥劑造成菇耳生長緩慢,或有流耳現象時有發生。部分種植戶在食用菌生產上的病蟲防治上沒有基礎知識,或者對新藥品的使用認識不夠而造成損失,也會有殃及菌種出售單位的現象。
三,目前現行解決問題方法
1,通過有關部門來調解菌種出售單位與種植戶的糾紛。當種植者與菌種生產者產生糾紛時,首先是找到相關的主管部門,通過現場了解調查,分析情況找出原因。但在真正技術分析上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因為涉及到從點種到問題出現這個中間,有很多管理環節是怎么進行管理的,不一定能得到切實的準確資料,所以問題就變得紛繁復雜,是非難辯,無從定論,最終是以共同承擔責任的比例來解決問題。官方的認為種植者是屬“弱勢群體”而堂而皇之地作出菌種出售單位必賠的人性化決定,這種處理措施難免不會有一方之冤的現象發生,也縱容了生產者的麻痹思想和僥幸心理,在技術和生產管理上,不能端正和嚴肅以科學技術為出發點的思想,來要求自己;種植的好與壞,也就是菌種生產單位功與過,至于其它菇民用此同一菌種結果的全面分析那就無所是從了。
2,是通過執法單位來解決。一是工商部門的參入;二是法院的判決。這兩個執法單位,不管是哪個部門來解決糾紛,最終還是要有權威性技術鑒定,才能作出最終裁決。但是更多的結果還是雷同于第一種解決方法。在這里我還是特別強調“菌種生產許可證”的重要性,進入法律程序后,即使菌種沒任何問題,沒“菌種生產許可證”也只能以假菌種處理。
3,雙方個人解決。也就是說一旦種植戶出現了損失,菌種出售單位和種菇戶經過雙方的協商作出都能接受的解決辦法。例如菌種出售單位用菌種來作為賠償,有的直接根據損失的大小來作經濟賠償。就目前的解決辦法來講,這也是不很明白的解決辦法。解決辦法要讓人明確其因,使人在技術上有“吃一塹,長一智”的覺悟。
四,菌種出售者與種菇者之間要有明智的融洽關系
食用菌的生產是受多方面的因素而制約成功率的高低。要想有好的產量和優良的品質,必須要有優質的菌種和過硬的種植技術、或者是較強的栽培技術后盾作支撐。所以菌種出售者不僅要有過硬的菌種生產技術,還要有過硬的栽培種植技術,這樣才能立足于該行業的發展中。同時栽培者也要有豐富的栽培經驗,更需要有虛心鉆研的心理,充實自己在惡劣天氣變化的情況下,有改變管理措施的應變技能。
1,菌種出售單位要端正出發點。對于菌種生產首先要有嚴肅的科學態度,要有站在種植者位置,感受對菌種質量要求的觀點來要求自己。對每一位用戶要在有說明書的情況下,再進行更細致的強調,最好有購種留樣,有用戶的簽名。生產日期、保藏環境中的溫度、空氣、使用期限、以及包裝都要規范。要多方位地同用戶進行交流和溝通,讓部分比較缺乏過硬管理技術的菇民,能接受新的科學管理技術。同時在以下的幾方面做好本職的工作。
在菌種生產上,要嚴格地按照科學的配方在材料上進行選擇,切勿因菌種行情不景氣或有利欲薰心的心態而偷工減料,生產出劣質菌種,坑害菇民。
在銷售上要嚴把質量關,堅決杜絕混雜品種和有伴生雜菌的菌種出售給菇民,而引起雙方因成活率低、出菇耳不齊、產量低等損失產生糾紛,發生不愉快的合作氣氛。
在售后服務上,要經常主動地同用戶保持聯系,多到種植現場查看管理的方法,要在操作技術、病蟲防治的宣傳上大做文章,要求種植戶在生產過程中的管理方法做到盡量有記錄。把握好關鍵環節的管理措施指導,特別是遇到惡劣的氣候變化時,根據該品種的對生活環境的需要,靈活管理技巧,幫助種植戶及時解決技術難題,保證菌絲生長發育和出菇正常,提高種植效果。
2,生產種植者要有虛心于業的出發點。提到這一點,作為很多菌種出售單位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那就是有一部分種植戶由于有種了幾年的經驗就認為自己有十足的技術把握,而不同菌種提供單位合作,當出現損失時,首先就是認為是菌種的問題。根據初步的調查,因為這種現象而產生糾紛的還是占有很大比例的。 種植生產者在生產管理的過程中,必須要掌握每一品種的生物學特性,了解該品種所需要的生活環境來進行管理,切不可憑一時的生板硬套式經驗,來進行不適宜菇耳生長環境的管理;應虛心請教,更不可總以“上帝”之位而自居不下。如遇氣候變化異常的環境時,必須要多同菌種提供單位,或者具有一定生產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保持經常聯系,以應對隨時可能發生的危害環境。
食用菌屬于微生物類,它的生長生活習性是很微妙的,很多危害性較大的病蟲害是肉眼不能看到的。無形的危害造成有形的損失,給種植者帶來了模棱兩可的認識,如不向資深的專家請教,在判斷上難免產生錯誤的想法及認識,而與菌種生產提供單位產生糾紛。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不僅菌種提供單位要主動地同生產者保持經常的聯系,更重要地種植者切不可坐等供種單位的來電了解和指導,畢竟供種單位涉及面廣、用戶多,在主動地作技術指導的時間和精力上還是有限的,所以種植者的主動性更要加強些,尤其是種植經驗不足的,或者是新的種植者。
綜觀其業,食用菌生產發展是一項技術性較強的行業,盡管國家現已立法加強該行業的管理,但在很多條例上不一定就能適合某些品種或者地域因素的標準性。所以在管理上、執法的過程中,令一些主管和技術鑒定部門深感吃力,時有主觀臆斷附法之誤判,或者過于人性化、無明確合法化責任的案結,影響該行業向成熟和深度科技的進步。同時,對菌種生產單位在技術革新上,帶來了較大的阻力,也給菌種生產單位帶來了不少的負面作用。要想有科學的立法措施,不能偏面于上層理論型專家之識,必須要結合基層的現實實踐技術中所表現的方法作為立法依據。建議各地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科學地擬定具有現場感和具有定案法律效果的管理條例,以更好地約束菌種生產單位和種植者雙方報有麻痹僥幸的心理,來對待雙方的合作關系,或者說雙方各自敬業責任心之強弱。有效地控制一些利用食用菌年青法律的弱點,進行變相的敲詐勒索等不正當的行為發生。菌種生產者與栽培者的關系可謂是魚水關系,雙方的合作必須要建立在互信、互學、求同存異的基礎上,來促進雙方進入更深的、更科學的生產管理實踐中去,才能有利于解決生產中所遇到的紛繁復雜的問題,有利于食用菌產業步入高效的健康發展軌道。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