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菇農最愛問的一句話是“種什么菇最賺錢”, 每每涉此確有苦澀之感,但破解之法:
一是抓住時間差,搞反季節栽培, 真正做到眾無我有,如平菇的時間差栽培有不少菇農獲得了較高的經濟效益,進入8月份以來吉林省長春市平菇批發價格始終在2.5元一斤以上,在前天又驚人的達到了每市斤批發價5元,昨天一位菇農同我見面欣喜異常,他種植了3萬袋平菇,每天出到2000-3000斤,日收入萬元以上。盡管如此菇農也要考慮自身條件,因地制宜。要掌握和學習有關技術, 還要警惕不懂裝懂的偽科學宣傳,不能上當受騙。
一是抓住時間差,搞反季節栽培, 真正做到眾無我有,如平菇的時間差栽培有不少菇農獲得了較高的經濟效益,進入8月份以來吉林省長春市平菇批發價格始終在2.5元一斤以上,在前天又驚人的達到了每市斤批發價5元,昨天一位菇農同我見面欣喜異常,他種植了3萬袋平菇,每天出到2000-3000斤,日收入萬元以上。盡管如此菇農也要考慮自身條件,因地制宜。要掌握和學習有關技術, 還要警惕不懂裝懂的偽科學宣傳,不能上當受騙。
二是開發珍稀新品種,調配大眾口味, 提高消費檔次,更新觀念大膽領先,要敢于自己先吃螃蟹。我省某菌業公司開發的霧凇菌出售價每斤鮮品達60元 人民幣,種植10萬袋就獲利300萬元(當然有其市場運做較好的原因)。
三是規范化、標準化生產,適應國內外市場,作為菇農來講最好以農村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或菇農協會的形式搞聯合開發,積極同大菇商聯系,打開銷售渠道。長春市某菇農協會就做的很好,他們統一菌種、統一配方、統一銷售,家家收益都不錯。
老一套,墨守成規, 小打小鬧,越走路越窄,沒有太大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