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記者慕名來到沙洋縣高陽鎮垢冢村。只見在名為“盛禾源循環經濟產業園”的門口,掛著8個合作社的牌子。而這8塊牌子,竟然都是因牛而起。
垢冢村是沙洋有名的養牛村,全村養牛戶達70%。然而牛糞多了,卻成了當地老百姓的一塊心病。“一到夏天,就難聞得很。”為解決這一問題,從2006年開始,村委會有意識地引導村民利用牛糞種蘑菇。然而,種植分散水平參差,菇子賣相差、價格低,老百姓積極性不高。瞅準其中的商機和百姓需求,縣供銷社果斷出手400多萬元,將村里的種菇基地全部流轉過來,原地重建了50個現代化的封閉式菇棚,并以每個5000元的價格返租給當地村民和愿意前來創業者。
封閉式的菇棚遠看很像糧倉,每個500平方米,內架設有復式菇床9個。“我們通過五統一分的模式,即統一原材料、統一菌種、統一技術、統一品牌、統一銷售,以每個5000元的價格分包生產。”供銷社主任劉占清告訴記者,這些都是從蘑菇之鄉福建漳州學來的種植方法,每個菇棚每季可種出1.5萬公斤左右的雙頭菇和草菇,除開人工和原料投入,純收入五六萬元沒問題。
菇子種得好,菇床的下腳料也沒浪費。劉占清和他的社員通過繼續流轉,先后建起30多畝的花木基地、40多畝的葡萄園和近百畝的特色魚池。為解決草料不足,他們還從鄰村流轉了500畝田地種植水稻。
如今,“稻草養牛牛糞種菇廢料種花木葡萄、養魚”的零污染農業循環經濟已成為當地一大亮點。為方便管理,去年,產業園依托食用菌和養牛兩大核心專業合作社,整編由其衍生的花木、小龍蝦、農機等6家專業合作社,共同組建了一個“沙洋縣聯勝農民專業合作聯社”。“寓意為‘聯合一起,走向勝利’,”劉占清介紹,目前,該社已被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列為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由聯社合股投資的食用菌加工廠也將于10月正式開工,屆時整個產業園一年產值又將增加近百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