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福建農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民革福建省委會副主委秦源認為,菌草技術是我國通過“以草代木”栽培食藥用菌發展起來的、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技術,具有廣闊的產業化前景。她提出“設立國家菌草技術創新中心”的建議,提升國際競爭力。
我國于20世紀70年代開始“以草代木”栽培食藥用菌研究。1986年,我國科學家成功培育出可做栽培食藥用菌培養基的草本植物——菌草,并經過近40年的努力形成配套綜合技術,在國內外廣泛推廣應用。
自1992年至今,菌草技術已走出國門30年,先后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盧旺達、斐濟等多個發展中國家扎根結果,助力當地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同時,為當地居民開辟了一條減貧致富新道路。
“菌草技術的定位是服務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高質量發展,同時圍繞‘一帶一路’倡議等,發揮國際戰略支撐引領作用。”秦源表示,設立國家菌草技術創新中心,可以進一步突破菌草關鍵技術瓶頸,并構建和完善菌草產業技術體系,有助于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菌草領軍企業,推動若干菌草重點領域產業進入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服務并滿足國內外對發展菌草產業迫切而廣泛的需求。
秦源認為,福建是“海絲之路”的發源地,具備天然的地理優勢與豐富的自然資源。在“一帶一路”建設發展的過程中,福建可以發揮“領頭羊”“排頭兵”的作用,與其他省市分享菌草技術經驗的同時,聯合其他國家的科技中心及企業共建交流平臺,提升菌草技術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期待菌草技術通過不斷加強技術創新、技術集成、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等手段,保持技術的國際領先地位,讓菌草成為造福廣大發展中國家人民的‘幸福草’。”
同時,秦源談到,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我國種質資源豐富,尤其臺灣地區有多種獨特的生物資源。福建省與臺灣地區相鄰,有獨特區位優勢和合作基礎。
對此,秦源建議大力推進閩臺科創共同體建設,依托現有省部共建閩臺相關實驗室、海峽兩岸特色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農業農村部海峽兩岸農業技術合作中心等國家、部省級科研平臺,全面加強對臺農業科技交流合作。通過積極推動與臺灣地區高校、高科技企業、領軍人才共建創新平臺,爭取聯合共建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協同創新中心等一批長期穩定的科技創新合作平臺。
建議依托相關高校或科研院所,盡快建立海峽特色種質資源庫,加大對海峽特色種質資源,特別是珍稀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力度。增加針對海峽特色種質研究的項目立項支持,特別是面向兩岸合作的項目,吸引兩岸更多科研工作者參與到海峽種質創新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