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茂軍種植的黑木耳喜獲豐收。

黑木耳種植基地。
初夏時節的賈悅鎮,山清水秀,綠意盎然。大棚瓜菜、苗木林果……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田園畫卷。賈悅鎮是一個人口大鎮,農業大鎮,五六年之前,這里的農業種植還以小麥、玉米、大豆為主。農業模式還是傳統的靠天吃飯。近年來,諸城市賈悅鎮各社區村民逐漸擺脫舊有的農業發展模式,積極探索農民致富新路子,在全鎮范圍大興產業結構調整,逐漸摸索出一條新型致富之路。
種植黑木耳成了百萬富翁
“我今年種植了100萬袋黑木耳,夏季來臨馬上就要開始全面收獲了,這45畝黑木耳一年能收入150萬至200萬元。我們鎮上像我這樣種植黑木耳的人很多,全鎮已經有200多種植黑木耳的農戶。”諸城市賈悅鎮東賈悅社區最早開始進行黑木耳種植的大戶何茂軍告訴記者。
五六年之前,何茂軍還是一個在黃土地里摸爬滾打的農民。何茂軍偶然得知黑木耳種植市場前景廣闊,是個不錯的選擇。經過反復考察他發現黑木耳種植生產投資少、見效快、技術簡單、綠色環保,是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的好項目。于是他立即籌資,在自家的田地里開始了黑木耳種植,這一干就是五六年!
剛開始的時候,東賈悅社區只有幾戶人家加入到黑木耳種植經營當中來,多數農戶還是固守著傳統的農業種植項目。而今,在他們一批人的帶動下,現在東賈悅社區已經有100多戶人家開始種植黑木耳,占全鎮黑木耳種植人數的百分之六十以上。通過黑木耳經營,很多農戶都走上了致富之路。
冬春農閑地變成萬元田
記者采訪得知,黑木耳的種植周期比較長,一般為6~7個月。生產黑木耳的主要過程是:每年的秋末(9至10月份)利用木粉、棉籽殼、玉米棒芯等加工制成菌棒放在溫室里腐熟,初冬(11月)對菌棒進行接種培育;次年春(4月底至5月初)將接種培育好(已出苗)的菌棒移至能夠遮陰的林地生長。黑木耳在生長過程中應對菌棒經常噴水保持濕潤,生長期50天左右,長成后采收晾干即為成品。
而賈悅鎮黑木耳種植農戶所采用的黑木耳煙站聯營模式,很好地解決了夏秋時節黃煙種植結束后,冬春時節土地閑置的利用問題。而且煙站閑暇時期的烤煙房正好可以用作黑木耳發酵的菌房。
“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不與農爭時。”賈悅鎮黨委書記告訴記者,東賈悅社區黑木耳黃煙聯營發展模式受到種植戶青睞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黑木耳種植與黃煙種植相結合,讓黃煙收完后的“空當”變成了農民致富的“黃金期”。因黑木耳種植更適宜于溫差較大的偏遠田地,農戶將黃煙收獲后的閑置田,平整后直接移入黑木耳菌包,坐等采摘收獲“真金白銀”。
67戶加入黑木耳合作社
隨著賈悅鎮黑木耳種植規模的不斷擴大,他們組織經營成立黑木耳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附近社區的婦女利用農閑時節都來打工。在采摘的忙季,打工的婦女人數達到二三十人,每人每天也能有60元的收入,給附近群眾帶來不少實惠。
“我和煙站聯營成立了茂順黑木耳專業合作社,現在加入到合作社的已經有67戶了,接下來我還想擴大經營,把黑木耳上下游的產業鏈全部弄到合作社里面經營,形成黑木耳產業一條龍!”談起合作社未來的設想,諸城市賈悅鎮東賈悅社區何茂軍一臉憧憬。
“種木耳和種地不太一樣,黑木耳種植科技含量高、技術性強,育菌、養菌,消毒,沒幾年種植經驗是種不好的。黑木耳專業合作社幫助社員從廠房設計到后期生產、養菌,聘請技術員全程指導,一周去三四次。”合作社劉干事說。
有合作社的技術指導,村民們放心了,而順暢的銷售渠道更讓村民們放心。今年,幾個合作社打算改變過去和客戶簽合同的單一銷售方式,自己深加工、精加工,打出品牌,直接進入市場出售。
借助互聯網,走出諸城
“你看,為了方便黑木耳種植經營我們合作社還建立了自己的網站。”何茂軍指著他家桌子上的一臺電腦告訴記者。
眼下,正值收摘晾曬黑木耳的時節,賈悅鎮種植黑木耳的農民一改各地跑市場打聽信息的傳統方式,紛紛利用電腦,坐在家里“沖浪”,足不出戶就可以輕松查到全國各地有關黑木耳的產銷信息,還能“免費”學到先進的種植管理技術等。
何茂軍說,閑暇時,他還和外地的黑木耳種植大戶在網絡上交流種植經驗,借鑒別人的高產經驗。原先查資料 、買書、請教專家,要跑幾十里路,有了電腦,鼠標一點,要啥有啥,且省時省力省錢。“現在我們網站上的黑木耳訂單已經占總銷售額的20%,通過互聯網,來自東北、河南、安徽的客戶很方便就可以訂購我們合作社生產的黑木耳了。”正交談中,何茂軍電腦上顯示又接到了一份來自外省的黑木耳客戶訂單。
點擊鼠標,輕敲鍵盤,上網沖浪,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安排黑木耳經營生產,已成為賈悅黑木耳種植農民的新時尚。網絡,也成為他們致富增收的“導航儀”。
“家庭農場”助力黑木耳經營
雖然賈悅鎮種植黑木耳的風潮是當地自發組織形成的,但鎮政府積極出臺了各項扶持措施,從上到下全面扶持農戶的黑木耳種植產業。
“作為農業產業化的發源地,諸城黃煙、
糧食 、特種動物養殖已成為重點產業。如何依托農村社區,因地制宜,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產品多元化,推進農業轉型跨越發展,鞏固諸城農業發展新優勢,成為諸城著力解決的關鍵問題。”賈悅鎮政府江主任表示:“現在村民的這種自發經營黑木耳種植行為是對新型農業產業化的很好探索。針對他們的黑木耳經營,我們為他們推出家庭農場認定,只要認定家庭農場成功就能獲得我們的財政補貼。”
該鎮主管農業的副鎮長李秀科告訴記者,截至目前,該鎮種植黑木耳的農戶達到200多戶,種植大戶種植面積達到100畝左右,大部分種植戶年收入在3萬元到10萬元不等,極大地提高了農戶的種植信心,黑木耳種植為當地群眾致富找到一條新路子。從“小作坊”到“大產業”,從“單打獨斗”到“集團作戰”,從“孤帆獨舟”到“聯合艦隊”……幾年來,賈悅鎮傳統農業格局在經濟結構調整的大潮中逐漸被打破,逐步建立健全了符合生態發展規律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賈悅鎮農業正向著規模化、特色化、生態化、科學化的現代農業方向大步挺進,更實現了小農經濟向農業產業化的“展翅高飛”。
記者隨后針對賈悅鎮黑木耳的種植經營情況采訪了山東省農業廳的專家,專家表示黑木耳種植是對新型農業的一種很好的探索,要進一步突出黑木耳產業的強縣富民作用,認真貫徹執行國家、省、市已頒布的有關農業生產的政策法規,進一步研究制定符合縣情、有利于發展黑木耳產業的地方優惠政策 ,運用產業政策引導社會生產要素向有利于黑木耳發展的方向流動和轉變。要建立、農民、外資、民間資本等多元化的資金投入體系,加大財政投入引導的力度,達到一定的資金投入規模后,可以申報國家農業開發貸款貼息項目,以加大財政資金的支持力度。尋求機遇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多方籌集發展資金,帶動社會資本特別是民間資本、域外資金投資黑木耳產業,形成集體、個人和客商等多渠道、多層次、全方位投入模式,使賈悅鎮黑木耳產業強鎮富民的示范作用進一步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