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輩子就想把蘑菇種明白”
——記2025年黑龍江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恒瑞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基料生產組組長李秀麗
“快過來,榆黃蘑長出來了——”在大慶市大同區恒瑞食用菌專業合作社試種的林蔭下,基料生產組組長李秀麗指尖輕輕拂過一簇簇嫩黃的榆黃蘑,大聲向組員喊道。
這些天,李秀麗一直帶領大家制作大球蓋菇、榆黃蘑的蘑菇培養料。她想在原來種植雙孢菇的基礎上,發展林下種植,增加菌菇的品類。已經長出來的榆黃蘑讓希望破土,李秀麗臉上堆滿了笑容。
1971年出生的李秀麗,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家孩子。高中畢業后,她回鄉創業。
2013年,全省推動秸稈綜合利用的政策春風吹到村里,有著黑木耳種植經驗的她敏銳地嗅到了商機。“秸稈燒了污染空氣,丟了可惜,用來種蘑菇不正好?”帶著這份樸素的想法,她加入到了恒瑞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成了雙孢菇基料生產組的帶頭人。
那時雙孢菇種植在我省還是新鮮事,從南方請來的技術員帶來的“麥秸+牛糞”配方,到了北方就水土不服。“第一茬菇收下來,連成本的零頭都不夠。”李秀麗說,那一刻她哭了,她不甘心就這樣結束自己的雙孢菇種植生涯。
這次失敗的經歷也讓李秀麗意識到,雙孢菇基料的質量是雙孢菇種植的命脈,一定要研究出一套適合北方生產的雙孢菇基料配方。因此,她向省、市科研院所的專家請教學習,不斷優化配方,反復實驗,終于突破了南方用“麥秸+牛糞”做主原料的傳統配方,研制出了“玉米秸稈+雞糞”種植雙孢菇的優質土壤。這一技術使廢棄秸稈物有所用,為農業生態環境保護作出了貢獻,也為合作社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解決了基料問題,李秀麗又把目光投向了技術升級。傳統室外堆置生產受天氣影響太大,在她的建議下,合作社引進了荷蘭發酵隧道技術,促進了雙孢菇種植規模化。
然而,隨著產業的發展,傳統種植模式的弊端日益凸顯,她又帶領團隊改造舊設備,引進新設備、新技術。2019年,我省“首家仿生態空調菇房”投入使用,讓雙孢菇種植實現了數字化、現代化、工廠化,告別了靠天吃飯的時代,實現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升級,讓空調房里長出了“科技菇”。
“這些年一路走過來,我發現科技支撐才是產業發展的動力源泉。”為此,李秀麗領導的雙孢菇基料生產技術團隊先后與省農科院、東北農大等院所簽訂了合作協議。恒瑞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種植基地成為各院所的實訓基地,開創出科技成果轉化、產教融合創新、校企合作育人新模式,為學校、企業雙向助力。
此外,她還成立了“大慶市大同區恒瑞食用菌種植技術協會”,為周邊農戶提供適合的就業崗位,使鄉親們在家門口就能增收致富,促進了鄉村振興發展。
在李秀麗看來,好技術需要傳承。新組員來了,對基料生產技術不熟悉,她手把手教到熟練為止。在她的帶動下,團隊的整體素質和業務水平不斷提升。
好料出好菇,恒瑞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的雙孢菇終年生產,不間斷滿足市場供應,深受消費者的青睞和好評。合作社被評為大慶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李秀麗獲得“黑龍江省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
“我沒有什么更大的理想抱負,這輩子就想把蘑菇種明白。”面對未來,李秀麗滿懷信心,她說,會繼續扎根食用菌產業,做一名踏踏實實的勞動者,為鄉村振興、農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