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名稱:雙孢蘑菇育種新技術的建立與新品種As2796等的選育及推廣。
獎項與等級:2012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主要完成人:王澤生、廖劍華、曾輝、譚琦、蔡為明、陳美元、王波、邊銀丙、張桂香、李洪榮、馮志勇、方菊蓮、陳軍、柯家耀、王賢樵。
完成單位:福建省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上海市農業科學院,浙江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四川省農業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華中農業大學,甘肅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
培育良種只為破解出口難題
改革開放初期,1斤雙孢蘑菇鮮菇價格相當于1斤豬肉,蘑菇罐頭成為福建省出口創匯的主導產業。但常因生產品種質量不符合出口標準遭到退貨。為此,國家輕工部委托福建省蘑菇菌種站(福建省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前身)牽頭組建全國攻關組,開展育種研究。
1990年采用國內優質與國外高產的雙孢蘑菇品種雜交,選育出As2796,由于攻克了高產與優質的矛盾,1991年推廣應用,成功替代了國外品種,1993年通過省級品種審定,2001年獲得福建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然而育種之路漫長而艱辛。專家介紹,一朵菇有上億個孢子,如何從雜交試驗產生的成千上萬個后代中,篩選出一個符合育種目標的菌株,工作量大、耗時長,靠出菇觀察產量與品質,一次試驗2~3個月。1982年在世界上首創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破解了雙孢蘑菇雜交育種世界難題,使雙孢蘑菇雜交育種的篩選鑒定,每批最快1天完成,提高了研究效率。
在篩選到符合育種目標的新菌株,仍然需要開展穩定性和區域適應研究與示范,真正培育出一個農藝性狀優良,通過國家和省級審定的新品種,通常需要10年左右時間。
技術創新促進產業躍升世界
歷時30年的研究與推廣,老中青三代專家梯隊接力,選育出As2796等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17個雜交新品種,率先建立中國特色的工廠化制種、規范化栽培關鍵技術和生產模式,在市場需求和農民增收的拉動下,As2796占全國雙孢蘑菇栽培面積80%,一舉扭轉了菌種依賴國外引進的局面。
據中國食用菌協會統計,1992~2011年,As2796等新品種在全國累計推廣19億平方米,新增產值1013億元人民幣,常年出口約20萬噸,累計出口創匯44.3億美元。
專家介紹,目前全球年產雙孢蘑菇460萬噸,中國約占全球產量與出口量的50%,豐富了百姓餐桌,改善了營養結構。自主創新的引領與支撐,實現了中國雙孢蘑菇產業規模,躍升世界第一的跨越式發展。
面向未來甘當支撐產業責任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許多研究機構常因缺乏種質資源,篩選野生不育株困難等因素的制約,而無法開展雙孢蘑菇育種研究。王澤生教授介紹,福建省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建立的種質資源庫,保藏菌株總量世界第三,位居美國、法國之后。但如果中國不是世界雙孢蘑菇原產地,常因栽培品種的知識產權糾紛影響了外貿出口。2001~2004年間,四川、福建等食用菌研究機構合作,通過野外考察、雜交鑒定,首次發現我國西藏、四川、青海等地,存在雙孢蘑菇豐富的野生種質資源和特有種質,證明中國也是雙孢蘑菇的原產地,占據了國際貿易主動權。
面對未來挑戰,專家認為,通過原產地保護,從野生種質中發現耐寒耐熱、抗病蟲優異的菌株,通過雜交育種,培育出替代當前主栽品種,促進產業持續發展。
其次,應對勞動力成本快速上漲,加強與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的合作,推廣機械化栽培、工廠化周年生產穩定價格等新技術,同時延伸產業鏈,利用栽培廢料生產有機肥,種植花果菜,發展生態循環產業。
新聞鏈接:王澤生教授級高工簡介
王澤生教授級高工,現任福建省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所長,食藥用菌創新團隊首席專家,中國菌物學會副理事長兼食用菌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食用菌協會副理事長,中國農學會食用菌分會副理事長,國家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保健食品、全國食用菌品種認定委員會評審專家,國家農業部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遺傳育種崗位科學家。
主持國際(中美)合作、國家級科技攻關、科技支撐、自然科學基金和948等食用菌研發課題60多項,涉及雙孢蘑菇遺傳育種、生理生化、病毒研究、工廠化制種、規范化栽培及保鮮加工等領域。在國內外專業刊物和會議上發表論文130多篇,專著6部。主持建立國內第一個雙孢蘑菇同工酶遺傳變異模式和雜交育種體系并申請專利,培育成雜交新菌株As2796系列,建立起蘑菇規范化栽培模式,開發出蘑菇保鮮技術,累計推廣19億多平方米,增產鮮菇1900多萬噸,新增菇農收入1000多億元,新增出口創匯44億美元,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重視和好評。獲國家、省級表彰18次,包括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六五”科技攻關獎,省部級科技獎二等獎(6項),三等獎(2項);當選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級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專家,福建省優秀專家等榮譽稱號。
名詞解釋:何謂雙孢蘑菇?
名稱由拉丁文直譯,因其擔子上有兩個擔孢子而得名,又稱白蘑菇、洋蘑菇。是微生物世界擔子菌亞門、蘑菇屬的草腐菌,廣泛分布歐洲、北美和亞洲的北半球溫帶地區。1902年法國首次實現人工栽培,1935年中國開始試種,現已成為世界上栽培面積最大的食用菌。其菇體富含蛋白質、脂肪、氨基酸、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成份,味道鮮美,具降壓、抗腫瘤、補脾、潤肺等保健功能,享有“素中之王”美稱,深受國內國際市場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