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論壇首發】不可否認,目前我國多數地方的食用菌產品價格總體水平偏低,生產效益下降趨勢明顯,同日益增長的生產成本比較,不能真實反映產品價格的真實程度,有些蘑菇甚至賣到大白菜的價格。更不用說遠遠低于近鄰日本和韓國的價格水平。奇怪的是國內知名的沃爾瑪、家樂福等超市,菇價始終很高。而廣大菇農卻很少從中得到實惠,并且菇賤傷農事件還不時爆發。
那么菇農如何在現有的市場環境中從食用菌產品生產中獲得較高收益,這是很多人都關心的問題。
同一位國內著名的食用菌學者閑聊,他的觀點幾乎有代表性,就是我國菇戶生產規模小、數量多、組織化程度低,多數是單兵作戰,而運銷、加工企業普遍滯后,僅有的大型企業市場壟斷能力強,使得菇農市場博弈和議價能力在產業價值鏈分配中處于絕對弱勢,獲得利潤和議價能力在產業價值鏈分配中處于弱勢,獲得的利潤較少。
在長春以平菇為例,現在在長春蔬菜批發市場能賣到2元錢一斤,到基地或菇戶去批是1元錢左右,菇販子基本上是賺對半的利潤。市場上也可能倒兩手,價格就可能更高了。而生產者的利潤還是占少部分,大部分被中間商拿走了。我們的政府號召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是不是應該鼓勵大的批發市場建設,引導食用菌產品生產者直接跟市場對接。大的超市、企業、學校直接跟食用菌生產基地對接。不說別的,長春市是聞名全國的大學城,僅一個吉林大學幾十萬學生的就餐,該是多么龐大的消費群。這樣菇農就能獲得較高的利潤。如果中間商把價格抬高,就會攪亂市場,消費者吃虧,生產者吃虧,而且誤導生產者,導致市場供求的不平衡,直接對接對質量也有所保證。
食用菌產品品牌是拓展產品市場、提高產品附加值和擴大產業規模的關鍵,是食用菌產業化的核心。江西茶樹菇、福建古田的銀耳、福建漳州的雙胞蘑菇、吉林黃松甸黑木耳等都是食用菌產品品牌建設的成功典范,以吉林省蛟河市黃松甸為例黑木耳產業鏈年產值已達5個多億元,直接帶動全鎮90%以上的農戶致富。
我認為食用菌產品走品牌,肯定是大方向。只有品牌化才能實現附加值的轉化、提高,實現效益最大化。這和政府提出的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是一致的,也是中央一號文件所提出的。要食用菌產品增量增效,只有向科技要效益,向設施菇業、現代菇業要效益,向品牌菇業要效益。特別是我國加入WTO以后,食用菌產品要想出口,沒有和國際接軌的方方面面的認證和品牌,很難成功。即使在國內市場,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觀念的更新,食用菌的認證和品牌重要性也漸漸顯現。
當前食用菌產品品牌建設中最大的瓶頸在于食用菌產品質量參差不齊,散亂而無規模,不能形成一股合力樹立共同的市場形象。
在政府各項政策支持食用菌企業的同時,我們還有必要引導成立食用菌協會、成立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建設食用菌產品交易中心、建設食用菌產品交易網站、培養食用菌產品代理人、食用菌經紀人等。這樣可以增強分散小菇戶的市場議價能力。政府還應該引導食用菌產品做專賣店,銷售網點,采取直銷的方法。要規?;a,要有品牌。這樣能穩定食用菌產品的價格,保護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利益。消費者的食品安全意識提高了,但菇農還是不強,甚至大家認為沒有牌子,消費者也不容易找到生產者,農藥超標,重金屬超標也沒事,卻失去了食用菌產品的附加值。
鑒于食用菌產品價格形成因素的復雜性,價格波動強烈直接威脅菇農的收益。有關食用菌專家學者及菌政官員應研究如何規避風險的策略。規范市場監管的尺度。只有市場健康了,食用菌產品市場才能不斷發展,市場規模才能不斷擴大,對食用菌產品價格才能發揮良性作用,讓菇農免受價格波動之苦。【作者myb轉載請注明來源于易菇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