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于今天申購的創業板新股星河生物發行價最終確定為36元/股,對應的發行市盈率高達138.46倍,不僅遠遠高于141家創業板公司81.86倍的平均估值水平,也將沃森生物剛剛創造的133.8倍市盈率紀錄再次刷新,成為目前創業板發行市盈率最高的公司。
新股發行制度第二階段改革措施于今年11月1日開始實施之后,市場本希望新股發行價格與發行市盈率能夠更加合理與理性,但從沃森生物與星河生物的表現來看,新股發行改革“進一步完善報價申購和配售約束機制”所發揮的作用其實相當有限。
如果說此前沃森生物的發行市盈率創新高還存在“偶然”因素的話,那么星河生物再破紀錄則說明,發行市盈率頻創新高是市場化發行背景下的一種必然。星河生物之所以能夠高價發行,顯然與基金的熱捧密切相關。在參與的詢價對象中,32家基金公司的105家配售對象加權平均報價為34.93元,中位數為36元,申購數量占比高達48.12%。正是基金的“高舉高打”,才使星河生物的高市盈率發行成為現實。
在星河生物發行人與保薦機構所披露的信息中,對這家“市場上首家食用菌養殖企業”的成長潛力與特殊行業地位大肆吹捧,這中間是否存在誤導行為?一旦星河生物成功上市后卻表現出成長性不足的問題,發行人與保薦機構又該承擔何種責任?要知道,此前高價發行、目前卻在發行價下苦苦掙扎的海普瑞,當初其“賣點”也無非是生產肝素鈉的“特殊行業地位”與“高成長性”。
對于星河生物的高市盈率發行,市場更應該深思的是,為什么新股發行制度第二階段的改革沒有取得預期效果?為什么在沃森生物之后還會出現星河生物?在星河生物創下發行市盈率“天價”之后,市場還會出現更多的后繼者嗎?
在證監會淡化了新股IPO過程中的“窗口指導”之后,詢價對象的報價無疑更放縱了,新股發行價格與發行市盈率也呈現出芝麻開花節節高的態勢。對于今后類似沃森生物與星河生物這樣的非常規發行,筆者以為監管部門有必要重新祭起“窗口指導”的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