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在普定縣馬官鎮的紅托竹蓀種植基地里,處處呈現一派熱火朝天的豐收景象:層層疊疊的遮陽大棚下,潔白如裙的紅托竹蓀從土中探出腦袋,工人們穿梭其間,指尖翻飛,小心翼翼地將成熟的紅托竹蓀摘下,放入竹籃。
“你看這竹蓀,長得多水靈!菌蓋墨綠,菌裙舒展,按照現在的長勢,今年肯定又是個豐收年!”種植戶周仕勇站在大棚間,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去年,他租下145個大棚種植紅托竹蓀,憑借科學的種植經驗,產值達到280余萬元。嘗到甜頭后,他今年果斷擴大規模,一口氣租下300多個大棚。
去年3月,在當地政府的引進下,周仕勇來到馬官鎮發展紅托竹蓀種植。起初,他心里也沒底,擔心付出得不到回報。經過不斷學習,他掌握了紅托竹蓀的生長習性和種植技巧,從菌種選擇、土壤消毒到溫濕度調控,每一步都嚴格按照技術要求操作,使得紅托竹蓀的產量和質量都得到了保障。
“我們一個大棚有4000多個菌棒,一個棒可以產4兩,這樣算下來,一個大棚可以產1000多斤鮮品,而且現在紅托竹蓀的市場前景好,價格穩定在50多元一斤鮮品,今年300多個大棚的預計產值將達到500余萬元。”周仕勇一邊查看竹蓀的生長情況,一邊興奮地說道。
小小的紅托竹蓀,不僅撐起了種植戶的致富夢,還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也為當地的村民提供了更多就業機會,撐開了村民們的“致富傘”。
大棚里務工的村民王珍妹,正麻利地采摘著竹蓀。她笑著說:“在這里干活,一個月能有3000多元工資。從竹蓀的種植、管護,到現在的采摘,天天都有活干,在家門口就能掙錢,既能照顧家庭,又增加了收入,日子越過越有盼頭!”和王珍妹一樣,周邊不少村民都在竹蓀種植基地找到了穩定的工作,實現了家門口就業,2024年該基地共發放務工工資60余萬元。
產業興則經濟活,經濟活則農民富。近年來,馬官鎮積極探索大棚種植產業發展的新渠道,把果蔬種植大棚發展作為壯大村集體經濟的重要舉措,通過積極引進有資質的種植戶,由種植戶向鎮平臺公司租賃大棚,不僅最大限度提升了大棚的使用效率,還實現了土地增值、村民增收、村集體增益的良性循環。
“這種‘合作種植+承包租賃’的方式,不僅做活了租賃文章,也壯大了集體盤子,‘大棚經濟’成為了村民共同致富的‘新引擎’。”該鎮副鎮長胡祥介紹,如今馬官鎮的紅托竹蓀不僅暢銷省內,還遠銷廣東、福建等地,成為當地的特色農產品,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下一步,該鎮將繼續加大扶持力度,繼續完善基礎設施,有效推動紅托竹蓀產業向規模化、標準化方向發展,還將加強市場營銷,拓寬銷售渠道,進一步提升紅托竹蓀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讓這一特色農產品成為馬官鎮的一張亮麗名片,讓農業增效、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