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天氣晴好,位于西秀區巖臘鄉龍潭村的紅托竹蓀種植大棚里,工人們手持工具正小心翼翼地采收著剛剛綻放的竹蓀。
“這批竹蓀從今年6月初開始上市,目前已經到了收尾階段,采收高峰期時,大棚里每天有30多個工人幫忙采收,竹蓀有些還來不及烘干,就直接以鮮貨進行銷售。”種植戶陳志彪向記者介紹,竹蓀種植基地曾經是一片荒地,2023年10月,他考察了解到龍潭村的地勢及氣候等自然條件十分適宜竹蓀的生長,便流轉了46畝土地用于種植竹蓀。
從流轉土地、搭建大棚、完善噴灌設施到肥料進棚、殺菌消毒及改良土壤,一朵朵小竹蓀在精心培育下撐起了一把把致富傘,成為鄉村產業發展的“新引擎”和“助推器”。
“現在竹蓀種植基地里一共有120個大棚,并建立了長期穩定的銷售渠道,銷往廣東、四川、北京、上海等地。今年以鮮貨銷售為主,單價為每斤50至55元,一年采收兩季,年產干貨4000余斤,產值近200萬元。”陳志彪說。
而在竹蓀火熱銷售的另一頭,則連接著龍潭村周邊村民的務工就業。家住龍潭村的村民顧燕子自種植基地建立便來此務工。“從種植、管護到采收都有活干,每天能有100元的收入,可以在家門口掙點零花錢。”顧燕子說,她正將采摘的竹蓀脫去菌帽進行烘干。
陳志彪向記者介紹,每年除向村民發放每畝500元的土地流轉費外,在種管收的各個環節,種植基地還可帶動100余人務工就業,發放務工工資16萬元。“在竹蓀種植高峰期,周邊的勞動力不夠,無法滿足用工需求,還雇傭周邊鄉鎮村民來基地務工。”陳志彪說。
“未來,龍潭村將積極利用自身自然資源,因地制宜發展更多利民產業,讓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龍潭村村支書楊波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