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飔撩起濃密林葉,藥香四溢;涼意彌漫氤氳林間,心情舒暢。泥土摻雜桑黃,清新繾綣清香,抿一口桑黃茶,那便是金寨縣長嶺鄉夏日的清涼味道。
7月31日一大早,在金寨縣永福桑黃菌種植專業合作社,廠房內的歡聲笑語,抵消了做活的枯燥,基地里聲聲巧囀,褪去了務工的疲勞。培育、管護、采收、加工桑黃,變成了當地村民致富路上的常態。
大別山,橫亙千里,各種山野珍饈,美味極品、藥食同源的稀有物種,成了山區的特色資源。說起霍山石斛、金寨靈芝,可謂是家喻戶曉,但提起金寨桑黃這個“新寵”,或許很多人聞所未聞。
靈芝,外形似如意,分為菌蓋和菌柄兩部分,而桑黃,只有菌蓋一樣呈馬蹄形。上等桑黃切片,市場價為每克二至三十元,被譽為“森林黃金”,最早以“桑耳”之名出現在《神農本草經》上,在《本草綱目》《藥性論》《新修本草》《圣惠方》等三十多部中醫古籍中也均有記載,有兩千多年的藥用歷史。
作為一種珍貴的藥用真菌,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和經濟價值。2019年,桑黃被收載于《安徽省中藥飲片炮制規范》。2023年,在第二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中,金寨桑黃、金寨天麻、金寨紅茶、金寨黃大茶4個產品成功入選。
桑黃為何出現在金寨?早在2003年,金寨縣永福桑黃菌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龔劍跟隨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王秋穎教授,一起研發桑黃菌,分離出了最佳菌株,然后回到大別山試種成功。2006年,因開發出桑黃人工規模種植技術及液體深層發酵,他榮獲安徽省科學技術三等獎。2022年成功注冊“黃尚黃”商標;2023年,金寨縣永福桑黃菌種植專業合作社被評選為省示范專業合作社。從當初的5個簡易竹木大棚,種植1萬棒,到如今的22個立體標準大棚,種植12萬棒,年采收800公斤桑黃子實體,金寨桑黃的種植規模越來越大。
種一株桑黃,植一片清涼,金黃的菌傘撐起了鄉村振興的希望。“每一株桑黃,歷經三到四年的精心培育,從原株分離到母種、一級種,再轉接為生產種裝入菌包,養菌三到四個月才能下地栽培,到采收還需要三年的精心管護。”龔劍如此說道。
桑黃紛繁復雜的培育過程,為長嶺鄉留守老人,尤其是許多脫貧戶,創造了增收致富的途徑。“家就住在附近,干的都是些手上活,一年下來,能多掙個萬把元錢。”45歲的脫貧戶唐美琴,生活本不富裕,桑黃產業的發展,給她的生活帶來了曙光。
“以前,簡單地種些農作物,收入比較少。現在,不僅可以靠種桑黃獲得穩定的收入,還有了更多的就近務工機會。”60歲的村民陳邦興,是長嶺鄉永佛村白平組的一位留守老人。每年10月至次年5月,他到合作社里干活。菌棒生產時間里,蒸菌棒、扎菌袋口;栽培期間,給桑黃澆水等日常管理,每年有2萬元的額外收入,這讓陳邦興生活質量提高不少。不僅僅是唐美琴、陳邦興,桑黃產業還吸收了當地百余位村民就業。
因地制宜,林下挖潛。立體化的種植大棚,標準化的加工廠,桑黃的種植與加工,不僅增加了當地村民收入,也提升了整個鄉村經濟活力。長嶺鄉永佛村黨支部書記龔學奎說:“得益于‘西山藥庫’的全力推進,依靠蠶桑、茶葉、果蔬、中藥材等特色產業,村集體經濟收入逐年上臺階,今年將突破80萬元。
“從全市種植面積看,靈芝、石斛、茯苓、天麻、黃精動輒數千畝,而桑黃僅為百余畝;市場銷售方面,作為‘新寵’桑黃,品牌知名度還有待提高。”作為金寨桑黃菌產業的開拓者,20多年來,龔劍一直在探索,從未間斷;雖然道路坎坷,但是目標始終未變,那就是用心把桑黃產業做優做強,讓金寨桑黃飛出大別山。
在龔劍的示范帶動下,金寨桑黃種植多點開花,其他藥用菌類產業也在逐漸擴大。桑黃產業不僅帶來了經濟效益,還促進了當地群眾技能技術的提升,為培養鄉土技能人才打下了基礎。在桑黃立體種植基地,許多游客前來觀光和體驗。金寨桑黃,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源動力,繪就了和美鄉村的幸福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