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區九溪鎮在電能烤房里試種的反季紅托竹蓀開始陸續上市,每公斤最低賣到了100元,進一步提振了九溪特色產業發展信心,為高質量發展再添新動能。
走進大村一組電能烤房群,一簇簇粉彤彤的“竹蓀蛋”如雨后春筍般從“松針被子”里探出,不少竹蓀已破殼長出,撐開一朵朵潔白的“網裙”。
“從2月中下旬就開始少量成熟,年前最高價格每公斤達到了280元,現在的價格基本在100元左右,已經是往年最低價。”大村一組副組長鄭偉介紹說,這次是村里首次嘗試利用電能烤房種植反季紅托竹蓀,正好填補了野生菌的“空窗期”,待20多天后將會迎來大量上市季。
紅托竹蓀又名竹笙、竹參,是一種珍貴的食用菌,以其獨特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備受市場青睞,被譽為“菌中皇后”,喜歡在濕潤的松林環境中生長,生長過程中首先形成竹蓀蛋,之后竹蓀像孵小雞般破殼而出,完全長成后很快會自溶萎縮,需抓緊時間采摘。
“紅托竹蓀這種菌類非常稀奇,渾身是寶,主要的食用部分是竹蓀裙和竹蓀柄,像這個竹蓀帽可以通過低溫烘干制作成竹毛肚,和紅托竹蓀是一樣的價格,而底部的蛋托和里面的蛋液都是很好的化妝品原材料。竹蓀蛋作為食品工業深加工的優質原料也可以單獨賣,每公斤價格差不多也有30元至40元。”鄭偉告訴記者,紅托竹蓀從種植到成熟采摘一般歷時3至4個月,每一茬可采3至5次。九溪鎮巧打時間差,充分利用7月至9月烤煙集中烘烤期之外的其余9個月時間,在電能烤房里錯季可栽種兩茬紅托竹蓀,通過精準控溫控濕、立體化、高密度種植,不僅縮短了生長周期,還有效避開市場飽和期,實現高效上市。
鄭偉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村里11座電能烤房共放置18000棒菌包,一棒菌包可產紅托竹蓀3至4公兩,兩茬種下來,預計產值可達20萬元左右。
作為全區食用菌產業發展牽頭單位,這一年,江川區供銷合作社聯合社多次深入率先試種紅托竹蓀的九溪鎮大村和矣文村民小組,查看紅托竹蓀長勢,詳細了解種植戶日常管理中遇到的疑難困惑,通過走出去學,請進來教,兩個村民小組在種植管理、土肥水管理、日常養護、生長處理等方面的種植技能均得到了有效提升。此次在電能烤房里成功試種紅托竹蓀,江川區供銷合作社聯合社工作人員和種植戶們一樣,對進一步發展食用菌產業充滿了信心。
“下一步,我們將積極向省市農科院專家‘取經’,全方位、多角度做好技術培訓和指導服務工作,不斷提升菌菇質量,讓更多的群眾端上‘菌飯碗’。”江川區供銷合作社聯合社綜合股股長沈金鎖滿懷信心地說。
近年來,九溪鎮依托自身資源優勢,深耕鄉村特色產業,早在2010年就開始發展食用菌產業,經過多年不斷探索,如今,九溪鎮已實現了羊肚菌、小香蕈、小香菇、紅托竹蓀等“多菌齊放”,并助推發展了蔣記菌子宴等一批食用菌餐館,成為九溪鎮富民強村的“新引擎”。
“今年,九溪鎮將積極引導農戶盡量在9月份參與分批下種紅托竹蓀,爭取在春節前的高價格時候趕上上市。”九溪鎮農業農村發展服務中心主任趙凡表示,下一步,九溪鎮將按照特色農業提質增效的思路,持續優化區域布局,積極培育壯大食用菌特色產業發展,形成菌種研發、菌棒生產、食用菌種植、加工、銷售于一體的食用菌產業鏈,努力將食用菌打造成為全區乃至全市全省特色產業,打響特優品牌,帶動更多群眾增收致富,加快推進鄉村全面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