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銀耳入糧專題研討會上,福建農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孫淑靜,就中國銀耳產業的未來發展趨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孫淑靜教授指出,中國已成為世界銀耳生產的第一大國,產量從1960年的不足10噸(干品)增長到2021—2022年度的53.60萬噸(鮮品),展現了中國銀耳產業的迅猛發展。
銀耳,被譽為“菌中之冠”,是一種珍貴的藥食兩用真菌。它不僅具有滋陰潤肺、益氣清腸、降糖排毒、抗抑郁等功效,還富含蛋白質、維生素、膳食纖維、礦物元素等營養成分,是高蛋白、低脂肪、低熱量的健康食品。孫淑靜教授介紹,銀耳的營養價值和保健功效,使其在健康食品市場中占有重要地位。
孫淑靜教授強調,銀耳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對種質資源的研究與利用。目前,已收集野生菌株100余株,分布在16個省份,33個市區。此外,銀耳特殊生活史的研究突破、表型、基因與環境的調控網絡研究、一整套的生產關鍵共性技術創新,都是構建銀耳產業發展格局的基礎支撐。
銀耳產業不僅有很高的生態價值,還是縣域富民產業。孫淑靜教授詳細介紹了銀耳產業的發展趨勢包括種業發展、生產模式的轉型升級、綠色生產技術的創新等。同時,銀耳產業的標準化工作還存在著相關標準與科技創新聯系不夠緊密、標準深廣度不夠及對外合作交流不足的問題,后續需要進一步加強標準的科技創新發展和對外開放,健全銀耳全產業鏈標準化。
隨著消費者對健康食品需求的日益增長,銀耳產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銀耳產品的應用范圍已不僅限于傳統食品領域,而是逐步拓展至藥品、美妝護膚品等多個領域。
孫淑靜教授指出,在新時代的大健康產業浪潮中,銀耳將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特別是在當前“宅經濟”的興起和預制菜市場迅速擴張的背景下,銀耳作為健康食品的新需求愈發顯著。同時,隨著國際間合作的日益廣泛與深入,銀耳在替糧和代餐、天然食品添加劑以及非食品方向的開發應用上,均展現出極其廣闊的發展前景。
銀耳產業的創新和轉型是未來發展的關鍵。要滿足國內外市場的多樣化需求,就必須在產品開發上下功夫。通過要深入挖掘銀耳的價值,開發出更多具有創新性和高附加值的產品。
為進一步促進提高我國食用菌加工產業發展,由國家食用菌加工技術研發專業中心、河南大學農學院、中國菌物學會食用菌采后與加工產業分會主辦,易菇網承辦的“第一屆全國食用菌生物學與采后加工大會”將于2024年11月8—10日在河南開封舉行。
本次研討會將圍繞多組學時代下的食用菌生物學、食用菌保鮮貯運、加工等高值化利用的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重要的科技和產業成果展示等進行深入研討與交流,歡迎全國食用菌及加工有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相關從業人員參會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