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聞網消息(記者 陳連波)新秋萬物盛,青岡亦蔥蘢;耳堂三百里,引客入壁州。8月9日至10日,中國·通江銀耳產業發展大會暨第四屆中國·通江銀耳節在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舉行。全國多地知名專家學者、研究機構和生產企業負責人、貿易商齊聚通江,共謀通江銀耳百億級產業發展大計
“菌中之冠”的前世今生
銀耳是中國特有的食用菌品種,發源于四川通江。青山環圍、云霧縈繞、溪流盤曲的“九灣十八包”,孕育了“天生霧,霧生露,露生耳”的耳鄉傳奇。
通江銀耳發軔于盛唐,食用于宋元,入藥于明清,被譽為“菌中之冠”。千百年來,“古法栽培、段木種植”的兩次技術革新展現了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質,“育種砍棒、打孔點菌”等12道工序見證了匠心傳承的執著守護,“祭山封林、座七砍八”的生態理念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技法蝶變、初心如磐,“種放心耳、做匠心耳、賣良心耳”,是通江人的君子之諾,更是通江銀耳的忠貞堅守。
通江銀耳顯之于道、揚之于文,被列入《中藥大辭典》《全國中草藥匯編》,先后獲評“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中國馳名商標”“歐盟有機認證”等多項殊榮。
“鏈”動未來的百億級產業集群
“我們始終堅定銀耳文化自信,按照‘段木銀耳強品牌,木屑銀耳深加工’思路,以‘三產融合’為路徑,堅持園區引領、全鏈發展、科技賦能、品牌提質,全力打造通江銀耳百億級產業集群。”對于通江銀耳產業的騰飛發展,通江縣委書記李玉甫信心十足。
據了解,目前通江已在全縣10個重點鄉鎮村、37個專業村、75個集中連片示范點,接種菌種100萬袋。預計今年底實現銀耳(食用菌)總產量2.5萬噸(干鮮混合),生產總值12億元。圍繞通江銀耳深加工,一批國內知名龍頭企業進駐園區,推出食品飲料、醫藥保健、日用化妝品和預制菜等百余種優質產品,獲得市場好評,預計今年底通江銀耳綜合產值將突破25億元。
專家把脈助力高質量發展
“我10多年前曾經到過通江,看到如今通江的巨大發展變化,感慨萬千。通江銀耳產業,已成為了中國一張響亮的名片。”全國脫貧攻堅楷模、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藥用菌學會主席、吉林農業大學教授李玉多年來持續關注通江銀耳。
李玉院士建議,要樹立動物、植物、微生物“三物融合”的大食物觀,利用生物多樣性和良好生態條件,建立好通江食用菌種質資源庫,培育出更多更好的銀耳品種,延伸通江銀耳產業鏈,注重通江銀耳文化建設,推動通江銀耳創新發展,做大做強通江銀耳這張金色名片。
8月9日的開幕式活動現場,還舉行了“李玉院士團隊通江銀耳研究中心”授牌儀式,中國工程院院士、沈陽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李天來以《通江銀耳設施結構類型選擇的思考》為題,圍繞通江氣候與銀耳的適宜環境、銀耳生產設施的適宜條件、通江銀耳生產設施發展類型的建議等方面發表主旨演講。國際蘑菇學會主席格雷格·西蒙通過視頻向大會致辭。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副會長徐小虎,上海市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首席、世界食用菌生物學與產品學會主席譚琦,中國菌物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郭良棟等專家學者分別致辭。
8月9日下午,“三物融合、三產聯動”通江銀耳產業高質量發展高峰對話會上,與會專家學者圍繞“三物融合、三產聯動”這一主題,就通江銀耳產業如何助力鄉村振興和縣域經濟,通江銀耳的精深加工如何與大食品工業擁抱、如何與新茶飲賽道融合,通江銀耳生物科技醫美產業開發,通江銀耳的區域品牌打造與傳播,如何實現通江銀耳產業內外貿融合、國內國際市場雙循環,實現線下線上全渠道布局等內容進行了深入交流對話。
交流合作成果豐碩
在開幕式當天的招商推介和簽約儀式上,通江縣委副書記劉小龍就通江銀耳全產業鏈項目進行了招商推介;四川好鯉食品有限公司、通江未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四川裕德源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就通江銀耳精深加工新產品作了發布、推介。現場簽約食用菌配套產業開發、通江青岡段木銀耳標準化種植及加工等8個項目,簽約項目總投資達20.2億元,主要涉及通江銀耳種植生產、精深加工、市場營銷等全產業鏈項目。
當日晚間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了通江銀耳產業發展情況,發布了通江銀耳品質特征、通江銀耳化妝品對比檢測指標、通江銀耳(食用菌)區域品牌價值榜單、《地理標志產品通江銀耳》標準、《通江段木銀耳生產技術規程》與《通江青岡木屑銀耳生產技術規程》、2023年通江段木銀耳原產地產品產量、價格指數等。其中,2023年通江銀耳區域品牌價值為61.66億元。(圖據通江縣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