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走進貴州省竹蓀產業人才基地,一排排整齊的層架立體培養架上,紅托竹蓀迫不及待地往外“鉆”出來。
竹蓀,因其優美的形態、鮮美的口味和豐富的營養成分,被人們冠以“菌中皇后”“真菌之花”“山珍之王”“雪裙仙子”等美譽。
織金縣為進一步推動竹蓀產業發展,培養一批竹蓀菌種生產、栽培、管理等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建立貴州省織金竹蓀創新示范產業園,并依托該產業園,成立了貴州省竹蓀產業人才基地,積極為竹蓀產業研發人才團隊搭建良好研發平臺。
“黃水病一直是困擾織金‘竹蓀人’的技術難關。經過我們不斷地試驗,最終找到了預防和治療黃水病的關鍵,即防病先防蟲、盡量減少創傷,在黃水病發生后立即對菇床上的病菇和爛菇進行清理,并噴灑藥劑,加強通風控濕,能有效降低竹蓀發病率。”貴州省竹蓀產業人才基地負責人李啟華說。
黃水病防治問題解決了,竹蓀種植面積逐步擴大,經濟效益顯著提升。
此外,該基地探索出了室內層架立體栽培技術,一平方的占地面積能提供2至3個平方的使用面積,可以充分利用空間,通過換土,還解決了竹蓀栽培連作問題。
該基地通過柔性引進方式,從省農科院、貴州大學、市農科所等單位引進10名竹蓀研究領域學科帶頭人,作為人才基地特聘顧問,基地還整合竹蓀領域骨干專家9人以及人才引進的研究生,組建織金縣竹蓀產業研發人才團隊,實行點面結合服務機制,精準服務竹蓀產業發展。
同時,根據全縣竹蓀產業情況,選派縣級骨干專家組建食用菌(竹蓀)科技特派團,按照“1+1”結對服務模式,與全縣竹蓀產業基地結成服務對子,提供“點上”基礎性的技術服務,中央、省、市科技特派員按照“N+1”服務模式,開展“面上”專業性的巡回指導服務。
織金縣以人才基地為平臺,結合該縣竹蓀產業發展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辦竹蓀菌種研發和種植技術專題培訓班,培養一批縣級骨干專家和本土農業技術人員。截至目前,已邀請貴州大學、貴州師范大學、貴州科學院專家(教授)到該縣開展竹蓀技術培訓9期,共培訓1400余人次,“竹蓀人”的隊伍越來越壯大。
2022年“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貴州綜合實驗站紅托竹蓀研究中心”在該縣揭牌成立。
隨著一代代“竹蓀人”的不斷努力、不斷研發,織金縣紅托竹蓀品質越好,名氣越來越響亮,不僅暢銷國內,更是遠銷海外,成為“致富菌”。
李啟華說:“我們正在探索‘周年出菇’種植模式,攻克冬季天寒難題,控制冬季竹蓀大棚溫度,不斷提升竹蓀適應能力,讓竹蓀在春節前后上市,實現鮮品周年供應,爭取創造更大產業價值,豐富群眾‘菜籃子’、鼓起農戶‘錢袋子’”。
竹蓀產業專業技術人才只是織金縣鄉村振興中的一個縮影,更多的農技人才正積極投身農村產業發展,為鄉村振興貢獻科技人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