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組織實施注重體現科學家精神六個維度的杰出代表,把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和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李玉,作為食用菌領域唯一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為食用菌產業脫貧注入科技元素,奏響了“小木耳、大產業”的脫貧致富曲,書寫了一名科技工作者的責任擔當。
提問:您覺得“最美科技工作者”的“美”體現在哪里?
李玉:是真正為這個事業奮斗終生的心。
我認為最美科技工作者這個“美”不是顏值,而是你的那一顆心,真正奉獻的心,真正為這個事業奮斗終生的心。
提問:您幾十年如一日地躬耕于自己的科研領域,您認為什么是您最關注最看重的?
李玉:為國為民創造出你應該創造的價值。
我現在從事的領域叫菌物科學與工程,就是和蘑菇打交道,是種蘑菇的。實際在蘑菇里面的文化也可以用四句話來套用,但是都是蘑菇色彩,比如蘑菇情結深植生命中的修養,為蘑菇奉獻終身的自覺,在天地中馳騁的自由和菇農奔小康的善良,達到這些就可以成為合格的菌物學者和蘑菇人。體現在家國情懷,為國為民創造出你應該創造的價值,創造出中國蘑菇特色,使中國的蘑菇事業屹立于世界蘑菇之林。

提問:食用菌產業如何助力脫貧攻堅?
李玉:食用菌作為脫貧攻堅的首選,真正達到了獲取全勝的結果。
食用菌雖小,卻是一個大產業,可以幫助農民脫貧致富。是致富奔小康,建設美麗鄉村的一個選擇。應該說食用菌在脫貧攻堅最關鍵的時刻,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在菌物科學研究中,在食用菌的研發推廣創新中,真正發揮出了作用。
提問:您在科研教育領域有沒有什么目標?
李玉:要把菌物學推到世界的前沿。
菌物學是我本身的專業,真正說在這個學科上,我一直是想把這個學科推到世界的前沿。
第一個就是要把菌物學推到公眾的視野中,要推到科學家的教材中,要推到學生們的課本中,實際上就是首先要在人才培養上做好我們這方面的工作,實際上我創建的菌物科學與工程專業,之前醞釀了十年,只是今年才開始第一屆招生,但是實際上十年前我們就已經有應用科學食用菌專業,經過這些年的積累,我們已經形成了專科、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后,一個完整的教學體系。
提問:作為科技工作者,在脫貧攻堅的過程中您有哪些體會?
李玉:應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相統一。
我也很希望我的學生,你們一定要到生產實踐中去,鍛煉是必須的。
所以從培養人上,從教育體制上要做好這些。注重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和實踐的統一。我不反對理論,從我自身的發展過程來講,沒有那些理論,也不能這么如魚得水的在山區里面發現一些新的東西,推廣一些新的東西。但是你沒有這個決心,沒有進入實踐中去,沒有和農民走到一塊去,就什么也不是。
提問:請您對晚輩或者對您這個領域講一句寄語。
李玉:使中國真正從食用菌大國,成為食用菌強國。
我希望年輕的朋友把菌類事業作為自己奮斗終身的事業,把你的青春都奉獻到這個產業中來,使中國真正從食用菌的大國,成為食用菌的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