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告中,她談到代料環控栽培的特點,用料一致,易于機械操作;發菌快、出菇快、生產周期短;部分病蟲害可控,產品質量安全性較高;產品中功能成份——多糖含量較高。宋金俤還介紹了在栽培方式與活性成分上的研究,經收集8個不同栽培模式下的桑黃產品進行功能檢測,由于基質、產地、栽培方式的差異,在功能成分含量上顯示出較大的差異性:在代料、段木之間的差異較顯著,如代料的多糖和三萜含量明顯高于段木栽培,段木的黃酮含量則高于代料栽培;代料栽培楊黃配方差異形成了成分含量的差異;段木栽培楊黃區域和基質差異形成了成分含量的差異。她指出,栽培方式決定著產品產量和質量。
據介紹,當前桑黃設施栽培方式分有大棚、溫室和工廠化方式,主栽區域有北方片和南方片(長三角區)。北方氣候寒涼,雖然生長期偏長,但病蟲發生量少,危害程度較低。南方(長三角)溫度高、濕度大,易于發生病蟲危害,對產量和質量造成一定危害。宋金俤特別提醒,高產安全栽培是南方栽培的重點,設施栽培病蟲種類較多,如霉菌(綠色木霉、青霉、可變粉孢霉、鏈孢霉等)、細菌、酵母菌、菇蚊、螨蟲、夜蛾、薊馬、跳蟲等。

“環境控制基礎建設資金投入高,生產成本高,產品成本也在增高;專一性品種缺乏,功能成份含量不穩定;栽培技術不成熟,操作不規范,產量不穩定;用藥不當產生藥害和殘留現象頻發;中藥材管理應加強,以產品質量安全為首選。”談及當前桑黃栽培中遇到的問題時,宋金俤如是說。

對于代料桑黃栽培發展趨勢,她則表示,應多材料應用,減少森林資源壓力,可在多區域建廠栽培;縮短栽培周期,提高栽培設備利用率,出菇房年可周轉3-4期;小環境可控性強,產品安全性較高,病蟲種群變化,以物理和生物可有效控制病蟲;程序化栽培管理,產量質量持續提高,栽培技術不斷提高,產量隨之提高,質量安全管理,功能成份含量隨之提高。
2020第二屆中國桑黃產業發展大會于12月18-20日在山東臨清舉行,期間進行了主旨報告、桑黃學術研討會、桑黃產業發展高峰論壇暨企業家圓桌會議、桑黃產品展覽展示等環節,還舉行了中國菌物學會桑黃產業分會第一屆理事會第三次會議,會后參會代表前往黃河故道古桑樹群、臨清清源正本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參觀。由中國菌物學會、臨清市人民政府、易菇網主辦,由中國菌物學會桑黃產業分會、中國菌物學會菌物產業分會、臨清清源正本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承辦,由中國林產工業協會桑產業分會桑黃專業委員會、上海市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浙江千濟方醫藥科技有限公司、湖北上滋生物股份有限公司、諸城市良工機械有限公司、德陽市明潤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協辦,并得到了臨清市農業農村局、臨清市先鋒路街道辦事處、臨清市科技局、臨清市發展改革委員會、臨清市中醫藥管理局、臨清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菌物學報》、《食用菌學報》、《食藥用菌》、海峽兩岸菇業聯誼會的支持,大會由武漢菌博會展服務有限公司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