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人:福建農林大學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 林占熺

寧夏固原市彭陽縣,工人在工廠化菌菇生產車間內采收杏鮑菇。
【一線講述】
1996年,福建和寧夏結成幫扶對子。得知這個消息,正在各地推廣菌草技術的我坐不住了:作為福建的科技工作者,應該為閩寧協作出一份力,把菌草技術帶到寧夏去,造福當地貧困群眾。1997年4月,我帶著六箱菌草種子前往寧夏調研,首次走進這片黃土地。20多年的菌草扶貧之路讓我深深體會到:正是閩寧協作的好機制、好政策,讓科技扶貧插上了翅膀,讓貧困百姓抱上了“金娃娃”。
初到寧夏,我發現了一個奇怪現象:雖然國家補貼資金給當地群眾蓋了新房,但搬遷過來的村民卻將房門用磚砌起來,跑回原來的山上居住。我感到,要想讓當地群眾安居樂業,首先要有一個短平快的項目,菌草實為首選。于是,我向閩寧對口幫扶辦的領導匯報了想法,得到幫扶辦支持。很快,菌草技術扶貧被列為閩寧協作項目,第二年又被列為閩寧協作重點項目。我深受鼓舞,信心百倍地投入技術攻關。此前,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大部分運用于南方,寧夏氣候干燥,菌草技術需要進一步改良。經過無數次試驗,我們終于解決了這一難題,在當地試種出了又白又大的蘑菇,質量和營養價值都很高。
但是在推廣菌草技術時,又遇到了難題:當地老百姓不敢種,怕賣不出去。時任閩寧對口幫扶辦主任的林月嬋找到我,希望我帶頭包銷菌草蘑菇,并承諾政府會提供擔保。幫扶辦的支持讓我有了底氣,我率先在承包書上簽了字,一位福建援寧干部也在擔保書上簽了字。這樣,當地群眾才放心地種起了菌草蘑菇。
為了打通銷路,我們帶著產品馬不停蹄地四處推銷,從銀川出發,跑遍了全國主要蘑菇市場。到2000年,僅閩寧村每天通過航班運輸的蘑菇就接近60噸。到2007年,當地累計發展菌草生產農戶1.75萬戶,戶均收入近萬元,大批農戶告別貧困,走上小康之路。菌草業也由此發展成為閩寧對口扶貧的第一個產業。經過援寧群體和當地政府共同努力,如今,菌草產業鏈在寧夏各地得到全方位延伸。我們還幫助寧夏各地建設菌草加工廠,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加工營銷體系。以科技為支撐,以市場為導向,我們闖出了一條產業扶貧、項目帶動的“造血式”扶貧路子。
利用菌草在寧夏開展生態綜合治理,也是始終縈繞在我心頭的一件大事。習近平總書記前不久到寧夏考察時提出,要“繼續建設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環境優美、人民富裕的美麗新寧夏”。近年來,我們積極開發生態扶貧新技術,市場化運作、產業化推進,大力發展菌草產業助力當地畜牧業發展,推動生態建設轉型升級。
我相信,在閩寧協作機制的帶動下,在援寧群體和當地政府支持下,借助科技與市場的雙翼,寧夏的菌草產業必將越來越興旺,必將走出一條生態與經濟、山綠與民富互促共贏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