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省華
在神奇的大自然界,除了動物、植物之外,還有一類生物——菌物(蘑菇類)的存在,讓人驚奇。它像“墜入凡間的精靈”,在幽暗的森林和廣袤的草原中閃閃發光。它的外形嬌俏可愛,絢麗多彩,營養價值豐富,是人們餐桌上最鮮美的食物,也是治病養生的好藥材,還對生態平衡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大自然隱藏的財富。
世界上,研究蘑菇的人無數,在中國,就有千千萬萬,而其中大約有五分之一的人直接或者間接都與一位蘑菇研究者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他就是“蘑菇大王”韓省華。
走進韓省華的蘑菇世界,對他的蘑菇人生有所了解的人都不會覺得這個說法有夸張之嫌。在韓省華40多年的蘑菇從業生涯里,他曾獲30多項有關研究蘑菇的部、省、市、縣人民政府科技進步獎,出版專著10余部,發表論文百余篇,獲國家專利20多項;他還經常發表與菌菇相關的散文、詩歌、詞賦,以及創作了風格多樣的菌類繪畫,在國內外辦過近10場畫展,贏得贊譽一片。
難怪,他在微信上自稱“蘑菇”,對自己的描述是“采蘑菇、養蘑菇、吃蘑菇、買蘑菇、賣蘑菇、寫蘑菇、拍蘑菇、畫蘑菇,蘑菇人生。”從采集、培植、加工、研發、經營到文化推廣,韓省華參與了有關蘑菇的一切,并以此為樂,他的一生都在為菌菇事業傾注心血,他是名副其實的“蘑菇王”。
從“天麻少年”到“灰樹花之父”
說起與蘑菇的結緣,出生于中藥世家的韓省華說這跟他的家庭影響有著最天然的聯系。在他8歲的時候,就開始被父親帶到山上,父親教他如何識別中草藥,還讓他認識了一些可以食用和入藥的菌菇,那時他就對菌菇這一神秘的“仙草”產生了興趣。
學業還沒結束時,就遇上了文化大革命,停學的韓省華和父親上山種起了天麻,沒想到還真的給他種了出來。后來,中國醫學科學院的專家到漢中推廣天麻,韓省華便一路跟著聽,學到了不少專業知識。在醫藥知識匱乏的年代,韓省華對天麻的研究和栽培,讓他一下子享譽全國,因而時常受邀到各地指導農民栽培天麻。
在朋友的力薦下,韓省華作為科技人才來到慶元縣工作,從此與菌菇結下了一輩子的緣分,也翻開了他人生嶄新的篇章。
慶元是浙江傳統的產菇縣,更是“菇神”吳三公的誕生地。而在韓省華來到慶元時,菌菇這一傳統優勢產業的栽培技術、產品銷售、森林保護等都面臨著一系列難題。
憑著年少時對菌菇的好奇,被慶元的物產所吸引的韓省華對研究菌菇產生了強烈的興趣,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為慶元“正名”。在與當時菌菇界研究權威香港中文大學張樹庭教授的密切聯系和交流中,不僅學界認定了中國香菇生產的歷史比日本要早500多年,還確立了慶元是“香菇之源”的地位。
“不能讓菌菇只停留在初級農產品階段,要通過高科技手段,培育優質品種,提升菌菇價值。”在接觸慶元菇民后,韓省華深有感觸,開始了菌菇科研之路。
“過去,代料栽培食用菌基本都用熟料,培養基殺菌溫度需達到100℃并保持恒溫幾十個小時,費時費力費能源。”韓省華通過多次試驗,終于摸索出一套將化學手段和物理手段相結合的方法,將生料的消毒溫度控制在80℃到100℃之間,成功開發出讓他引以為豪的食用菌栽培新成果——“促酵劑”。與傳統工藝相比,“促酵劑”只需5個小時就能達到滅菌效果,此項技術能為我國食用菌生產者節省一半以上的能源和勞動力,被菇農稱為“種菇新法寶”。
韓省華在研究栽培技術的同時,更加注重菌類生物醫藥的研究。他所進行香菇多糖、熟化香菇粉、銀耳罐頭、鹽漬灰樹花的研發曾經為地方菌類的工業產品開發做出了貢獻。上世紀80年代他與浙江大學合作,成功開發出灰樹花多糖產品——“保力生”,至今仍是國內為數不多的菌類抗癌藥,被國內外行業專家稱為“灰樹花之父”。

為杭州添彩,還建起首家“浙江省食用菌種質資源庫”
1999年,韓省華來到了杭州。作為研究菌類的專家,他在杭州注冊了“華丹”農產品公司,專門從事食用菌研究、生產和銷售。而在此時,杭州市的居民能夠買到吃到的食用菌只有香菇、木耳、銀耳、平菇,蘑菇等六七種。
韓省華這一來,他在國家級項目《高效珍稀食用菌技術推廣與深加工》中為杭州市引進了22個食用菌的新種類,建立了食用菌生產流水線和配送中心,不僅豐富了杭州市居民菜籃子,他還自己開起了蘑菇餐廳,專門烹飪菌菇的各類菜品,親自研究菜單菜譜之外,他還和員工一起跑飯店,跑賓館,讓菌煲普及到每一家飯館,將菌菇產品推向每個菜場。他還把全新的家庭化的食用菌栽培技術帶進了千家萬戶,讓市民“像種盆景一樣在家種蘑菇”。
在采訪過程中,工作人員拿來了當天一早在轉塘附近山上采集的野生蘑菇,他拿到的第一時間便仔細觀察,一個個細致地記錄下來,還認真熱情地教我們如何區分野生蘑菇是否有毒。
“有毒和沒毒,其實有個比較簡單直觀的區別方法,一般來說是看蘑菇的形態和生長環境。毒蘑菇一般生長在草地上,菌蓋上布滿角狀鱗片,菌桿上有裙擺一樣的薄衣,基部比較膨大,俗稱‘戴帽子,穿裙子,有靴子’。不是說所有的毒蘑菇都有這三個特點,但至少肯定有一兩個特征是符合的。”
韓省華指著剛采到的紅菇說,“你看,紅菇一般沒有毒,但像這個菌蓋上有奇怪的鱗片,我們就要注意了,也許這顆紅菇就帶有某種毒性。”說完,他又拿起三顆大小不一的致命白鵝膏說,“這種白鵝膏看起來不起眼,但剛才說的三個特征它都有,小小的一顆,它的毒性足以致命。”
韓省華介紹說,采集蘑菇,幾乎是“華丹”每個員工的“課外作業”,他自己也在西湖周邊的丘陵谷地、山塢林間采集過近600種野生菇蕈,其中有一些是歷史上未曾有過記載的新品種。
杭州沒有云南那樣的密林深山,為何杭州的菇蕈資源也如此豐富?
韓省華回答道,杭州自宋代以來一直是中型城市,山巒中的森林資源沒有遭受過大的破壞,因此杭州也是個菇蕈富庫,野生菇蕈種類不會比云貴少。
2009年,韓省華手上就已經有了3000多份食用菌標本,在此基礎上,他建立了“浙江省食用菌種質資源庫(中心)”,并與浙江大學、浙江科技學院、中國計量學院、浙江中醫藥大學等共同建立大學生食用菌實習基地。
走進食用菌種質資源庫(中心)的大房間,各種各樣的食用菌標本和圖片呈現在眼前。這里亦是一座很好的真菌菇蕈科普陳列館,韓省華說后人通過種質資源庫可以一一了解這些食用菌的名稱和食用價值,也為他們做研究省去了很多的力氣。
在杭州,韓省華還在網上義務做起了“蘑菇鑒定師”,主動公布手機號,幫助市民分析采到的菌菇是否能食用。
以文化傳承“蘑菇之道”,將“菇文化”推向世界

采訪的那天,正好遇上狂風暴雨的天氣,突如其來的天氣變化讓韓省華忙著照料基地大棚和研究院里的蘑菇們,而當記者見到韓省華時,他在介紹自己的途中就拿起了放在窗臺上的陶泥蘑菇,邊說話邊刻著陶泥蘑菇傘面下的菌褶,專注的神情仿佛我們的到來從沒有打斷過他的思緒和創作。
幾句話間,一個栩栩如生的可愛陶泥蘑菇的雛形就完成了。他的辦公室窗臺上擺滿了各種形態和材料制成的蘑菇工藝品,有青瓷的,有陶泥的,有布藝的,有針織的……讓人驚嘆的是,整座辦公樓墻上掛著的都是他創作的各種藝術形式的蘑菇繪畫,在他的個人博客中還經常發表與菌菇相關的散文、詩歌、詞賦,而這些文創作品都有一個共同的主角——蘑菇,仿佛一個豐富的蘑菇樂園。

韓省華通過油畫、國畫、蠟筆畫、白描、速寫等形式,以豐富的線條和艷麗色彩將千姿百態的蕈菌世界向世人展現。獨特的視角和細致的觀察感悟,更使他筆下的蘑菇世界充滿了靈動和靈性。
很多人不解,堂堂大專家,為何“不務正業”?在韓省華看來,畫、歌、頌、詠,是他愛蘑菇的另一種路徑。十年來,他一直致力于菌類文化的挖掘與弘揚,除了創造大量文藝作品,還協助多個地方,建立菌類文化村、博覽園和專題小鎮等。
“一個產業要穩固發展,除了品質過硬外,更重要的是產業文化的挖掘和塑造。”
韓省華告訴記者,在過去的農業產業化進程中,什么來錢種什么,產業發展一哄而上,又一哄而散。為何如此大起大落?癥結便在于缺乏情感與文化積淀,這也是自己如此傾心菌類文化的原因所在。韓省華希望通過菌類文化的挖掘和培植,為從業人員提供情感依托,也利于相關知識的普及。
“科研要做,論文要寫,但這些畢竟是和少數業內專家在交流,而通過繪畫、詩歌等更有藝術感染力的形式,能讓大眾更易接受和喜歡菌菇文化。”
也許你會驚訝,韓省華哪來那么多精力,做到科研、藝術兩不誤?
你大概想不到,韓省華的偶像竟是偉大藝術家達·芬奇和150多年前法國博物館的喬治·居唯葉。以兩人為榜樣,韓省華把職業當愛好,把愛好當專業,在研究與創作中,藝術思維和邏輯思維交替轉換。正是這種獨特的休息與工作方式,讓他的熱情不減,精力不斷。
“蘑菇之道,廣博深遠,山中采菇識之,田園栽菇食之,室內寫菇畫之,歌之,頌之,詠之。唯日耕夜耘,湛練修藝,宏愿博義,方能使其形神飛揚,唯民眾普及,久而反復,則天地人和,永久恒一。”韓省華在去年自己60歲生日時,寫下了這段文字。
跋涉菇山40多年后,如今的他有著更遠大的目標:不僅要做菌菇種植專家,做農業科技好手,更要成為菌菇文化推手,將我國的菇文化推向世界。